中国现代化的三重困境-中国讯息网

中国现代化的三重困境

作者:伟达 阅读量:15733287 发布时间:2020-11-04 09:11:12

中国应该也必须实现现代化,这似乎是一个简单而清晰的命题;但实际策划操作起来,却是艰险曲折,代价沉重。所谓现代化,意味着文明状态全方位的系统提升、建设超越,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既要独立解放,富国强兵,更要民主科学,公正法治。

半吊子的现代化不是健全的现代化,仅是现代化的异化和次品而已。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竟会遭遇如此之多的蹉跎障碍?不少在其他文明本就是常识或理所当然的事情,到中国这里却成了无限困惑和难题? 

原因众多复杂,归根结底主因就是一个:现代化对中国文明来说,并非自发自立,而是外来基因。这也就注定了从第一天起,现代化就面临如何与中国文明及其“内部抗体”,有效共处融合的超级挑战。

笔者以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表现出三重典型困境:主次困境、格局困境和前途困境。也就是三大经典哲学问题的翻版: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以说,这三大困境看尽了中外文明基因的对抗与整合,组成了充满裂变和聚变的漫长历史隧道。

清朝后期的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与同时期日本明治维新施行“全盘西化”策略形成鲜明对照。表面上看,中国似乎比日本更懂得主次地位,更在乎“我是谁“,但后来中日甲午战争的惨痛结局,却反倒表明中国丧失了自我。

同时期中国还有一个提法也很说明问题,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其中两大意涵格外醒目,即蛮夷确有长技值得我们学习;但蛮夷终究是蛮夷,我们学习蛮夷是为了制服蛮夷,这折射出中国文明内心深处对外界先进文明,即现代化的认知和态度,即我们终归是貌合神离。

即使到了21世纪,中国实施所谓“千人计划”引入海外人才,也不难找到这种认知的深重痕迹,所以也难怪此计划开始遭到外国的强烈警觉和遏制。既然向老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打败战胜老师,而非与老师和平共处,携手发展,那老师也很难接受认可这样的学生了。

中国的第二大困境表现在格局。现代化并非天生理想完美,现代文明也包括了不断自我改革超越的机制和能力。不过,中国对西方文明“从哪里来”一直比较困扰。当年就有不少中国人认为,西方既然是所谓“先进文明”,怎么跑到这里来欺负压榨中国呢?

自二战结束后,随着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概念的深入人心、渐成潮流,西方也基本告别了过往的殖民扩张行为。不过,中国对西方这种重大格局策略演化,似乎并不太敏感积极,而是对过往的历史悲情锲而不舍,或称“不忘本”。

这也还主要因为西方是外来文明。若是自我文明原本的失误或过错,以发展眼光对其思辨、谅解和超越,可能就会简单容易得多。但问题在于,过于执着对外界“不忘本”情结,就会发生对现实的误判和应对陷阱。譬如美国在2018年提出实现双方的“贸易平衡”,就能被过度解读成“新鸦片战争”和“上甘岭战役”来临。

中国现代化的格局困境,还表现在不能从系统格局和整体思维的角度,理解和践行现代化。这导致从184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努力就总是短板突出,跛足而行,而且每每在遭遇重大挫折后,虽不乏深刻总结经验,却难以充分接受教训,不久又开始了新一轮恶性循环。

无法全面推行现代化的新格局,也就难以走出自我的旧格局,结果导致前途迷惘,甚至重蹈覆辙。这也就是“前途困境”。即便沿着旧格局也能提出某些宏观目标,但在旧格局的桎梏束缚下,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即使部分实现,又有多少实际意义? 

如果一直无法站在先进文明的肩膀上,又如何能真正实现自我文明的创新和超越?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中国现代化的三重困境”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