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哥”变身小程序“码农”,或对“广东技工”工程有所启发-中国讯息网

“厂哥”变身小程序“码农”,或对“广东技工”工程有所启发

作者:南都评论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10-29 16:21:43

近日,界面新闻报道,广东大量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厂哥”,正涌入小程序开发领域,成为编写代码的“码农”。

新经济催生新业态,创造新职业,成就新就业,这样的模式,公众并不陌生。可一旦说起“厂哥”的新就业,人们普遍能联想到的就是,他们从封闭的流水线车间走到城市的烈日之下,换上黄色或蓝色的制服,成为外卖骑手,但却很难想象,他们走出厂房进入办公室,尤其是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新工种“码农”。想象一个体力劳动者转换从事另一种体力劳动职业是比较容易的,但若是一个体力劳动者转为从事被认为具备专业技术的脑力劳动职业,则人们会默认其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例如,从深圳“厂妹”变为纽约程序员的孙玲。

孙玲之所以成为孙玲,是因为她的经历很难复制,因此才成为传奇,被人记住。然而,广东“厂哥”变为小程序“码农”,能够成为一种现象,恰恰是因为其门槛低、需求大、技术含量低,所以容易复制。微信小程序这种无需下载、安装即可、不区分系统的应用,在上线三年后,官方最新数据显示日活跃用户已达4亿,覆盖超过200个细分行业。

相较于APP的开发,小程序的技术难度和开发周期都大幅度下降,其中的工序很多,分工也很细,而小程序代码编写相当于互联网的代工环节。按照报道中广州屯大软件创始人蔡宗林的说法,简单的小程序都有模板套用,一两天内可以完成初步设计,而一个厂哥“最多培训两个星期”即可上岗跟随团队做项目。技术门槛低的现实,结合市场对小程序的庞大需求,带来了普遍的就业可能——根据微信官方最新数据,2019 年,小程序带动就业536万个,同比增长 195%。

在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劳动者跟随着一句“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涌进了各个生产车间之中,成为那个时代带领广东经济快速腾飞的低附加值加工业流水线上的一员,也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更好的生活。如今,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系统控制机器、机器取代了部分人的岗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着人力成本更低廉的地区和国家转移,甚至有些传统行业自身都难以支撑,但新一代的劳动者仍然来到广东,学习编程和写代码的新技能,在新业态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厂哥”们转身成为小程序“码农”,或许仍处于数字时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许仍在进行枯燥的重复劳动,但至少,他们可以拿着翻倍的过万月薪,享受更舒适的办公环境,前所未有的职业成就感以及事业前景,这正是新业态、新职业和新就业带来的力量和可能。

数字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厂哥”成为“码农”,也需要有更多“厂哥”成为“码农”,或从事其他新业态下的新职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指出,“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突如其来。对此,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其顺其自然、脱颖而出。”广东的“厂哥”转变为小程序“码农”,正是通过顺其自然地自我提升、学习新技能,最终脱颖而出的。

为了能让更多劳动者能在新业态中实现新就业,广东亦可更有作为。近年来,广东省人事厅大力推进的“广东技工”工程,若能在新业态、新形式的培育中链接诸如编程学习的资源与平台,或许可以让更多劳动者更快地脱颖而出。

最近,“打工人”一词一夜爆火,既带有“社畜”的自嘲,也代表着劳动者的拼搏、尊严与积极进取。“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每一个曾经的“厂哥”,现在的小程序“码农”,都是“打工人”的真实写照,他们也许并不在意时代是否选择了他们,而在意的是自己摸到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新业态下的新机会,成就了自己的新就业,过上了更好的新生活。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厂哥”变身小程序“码农”,或对“广东技工”工程有所启发”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