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河南《南阳日报》头版刊发了“建设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系列报道中的第三篇《怎样建好卧龙岗》,此前的两篇分别为《为什么复建卧龙岗》以及《复建一个什么样的卧龙岗》。作为对比,近年来湖北襄阳也打起了“诸葛亮牌”,大力推进“诸葛亮故居”古隆中景区创建5A。
不管两地谁才是“正宗”的诸葛亮故里,这起“故里之争”已显得一地鸡毛。近些年,事关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等归属地之争愈演愈烈。正面人物要争,负面人物也要争,不但炎黄、女娲、尧舜、花木兰、诸葛亮等争来争去,就连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故里归属,都争得脖粗脸红。甚至都到了凡历史名人、古迹的由来和归属“必争之”的地步。
事实上,无论南阳与襄阳的“诸葛亮故里之争”还是其他地方的“名人故里”之争,说穿了就是想搭历史名人之台、唱当地经济大戏那套,也是“文化啃老”之一种。而“文化啃老”,就是对传统文化遗址的过度依赖,也是对文化创新不自信的表现。这使地方发展政绩冲动加剧,也使“故里之争”不断陷入庸俗化和功利化。
不少地方认为,只要给当地贴上了“名人遗址”的标签,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吸引投资,振兴地方经济,但这仅是一个方面。振兴旅游业,发展地方经济,不仅要靠吃祖宗的老本、肯文化之老,更要靠自身的魄力、智慧、创新。过度依赖历史名人这一做法,弄不好反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滞后,适得其反。
其实,就是那些名人故里,里面未必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价值,因为糟粕并不少,众多“伪精华”需要过滤和筛选。如果“文化啃老”带来的是过度开发利用,而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只是项目、工程、旅游区造成的乌烟瘴气,那就不是“名人故里”该有的要义,而是赤裸裸的商业投机行为。
可见,若想让“诸葛亮故里”中的历史文化熠熠生辉,双方就不该在谁是“正宗”上较劲,因为既然谁都说服不了谁,还不如携起手来共同保护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文化,应该是细雨润无声,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喧嚣浮躁。为故里之争厚此薄彼要不得,文化过度“啃老”也要不得。受利益驱使的故里之争,恐怕都是对历史文化的不敬、亵渎、戕害。而敬畏、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并努力创造新文化,那才是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