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众多游客选择参观博物馆,各地博物馆出现排队长龙。10月2日上午9点,辽宁省博物馆门口已经排起了三十几米长的队伍,参观者出示预约码和健康码后,有序进馆参观。类似的场景在成都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也不断出现,游客参观热情高涨,对博物馆精彩的展览和先进的服务表示满意。(10月6日《人民日报》)
中秋国庆双节,国内游客规模达5.5亿人次,而许多人选择参观博物馆,呈现“文化过节”的特点,值得推崇。
“逛博物馆”成为新时尚。一方面源于博物馆的努力。这表现在:其一,博物馆数量猛增。截至2019年,已有11个省份的博物馆总数超过200家,其中山东、浙江、河南、陕西超过300家。北京、甘肃、陕西等一些省份已达到12万至13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江苏已基本实现“县县有博物馆”的目标。截至2019年,我国包括文物和其他部门在内的国有博物馆3825家,占比约69%;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占比约31%;其二,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相继落成,很多新建成的博物馆造型独特、气势宏大,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和文化旅游中心。据统计,2019年全国博物馆带动旅游收入约324亿元;其三,博物馆正在加速现代化、智慧化建设。国博讲解员们在各大直播平台上带领观众“云看展”,40多个虚拟展厅吸引了1.2亿点击量。与此同时,山西博物院在各平台推出直播活动,主题涉及青铜文化、民族融合、壁画艺术,观看量超过65万人次;郑州博物馆工作人员手持云台拍摄文物展,通过5G网络现场直播,吸引了大批观众……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共推出2000余项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博物馆硬件和软件的提升,最大程度吸引了游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文化过节”,享受文化滋养成为过节的一个重要需求。由此,不难理解“逛博物馆”为何被推崇。
中秋国庆长假达八天,这八天怎么过,这该是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但休闲方式从来都该是多元化的。除了外出旅游,应该有更多的方式考量。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博物馆也渐已成为人们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其实,逛博物馆是许多人实现“精神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徜徉于这所大学校中,汲取精神营养,这是许多人选择在节假日逛博物馆的重要原因。
每逢长假之后,往往是“节日综合征”爆发期,但如果选择文化过节,则没有这方面的后顾之忧。愿“文化过节”的形式多些更多些,愿选择“文化过节”的人多些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