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有网民发布题为“专坑游客的公厕”视频反映:有人利用公厕引诱过路车辆陷入沙漠,然后索要拖车费。敦煌市公安局于9月14日上午对涉事的越野基地进行调查,发现该处经营人员存在违法犯罪行为,即立案侦查。截止9月15日上午,已抓获涉嫌强迫交易罪的犯罪嫌疑人5名,其中2人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9月15日《新京报》)
利用公厕资源紧缺而设下陷阱,不上当,则收取高价入厕费;上当了,则收取昂贵拖车费,这算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可这赚钱实在是太疯狂了,把自己拖向犯罪的深渊。问题是,这事在当地难道是偶然的吗?这事为何不早早被发现?更重要的,发展旅游业,不能总是做亡羊补牢的事,事后补救,虽然会有所效果,但元气大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恢复,这是划不来的。
“专坑游客的公厕”,受益的是极少数人,受害的则是当地整个旅游业,这在许多事件之中得到了证明。一般的发展逻辑是:某地出现一件伤害游客的事,结果被捅到了网上,大家一起举出同样的例子,说明当地旅游存在的问题,当地主管部门雷厉风行处理,企图挽回旅游声誉。但事实上,却很难,即便是能够挽回,但损失却不少,修补的时间较长,青岛的“虾事件”就是一个典型。
对于任何地方来说,当然不会容许“专坑游客的公厕”存在,但问题是,为何是游客捅到网上才去处理?为何当地相关部门就不能事先发现?为何就不能将其扼杀于萌芽状态?这恰恰是最值得思考的。
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发展,不太可能完全一帆风顺,也不太可能不会出现一些破坏旅游业的事,毕竟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存在,更有一些利益熏心的人存在。对此,旅游业的管理者要作好充分的防备。一方面是依法严格执行相关法律,保护、维护好当地的旅游秩序,另一方面是通过“技防”和“人防”将一些损害当地旅游业的事扼杀于萌芽状态,确切地说,要赶在成为“全国性事件”之前就处理好了。这样,当地的旅游业声誉就不会受损。可事实上,一些地方嘴上说发展旅游业,重视旅游业,但对于当地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却往往视而不见,或是不下决心去处理,等到事情闹大了,等到引起领导的重视了,才出来处理。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思维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是相当有害的。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游客更有记忆,对于一些存在“陷阱”的旅游区往往不愿意涉足,因为大家害怕被当作“待宰的羔羊”,都不愿意上当受欺骗,那最好的办法是用脚投票,最好的办法不去闹“丑闻”的旅游区。
因为受到疫情的关系,旅游行业已经受损了,如果再因为“专坑游客的公厕”受损,那就“亏”大了。即便是事后再怎么积极补救,严重的后果已经造成了。不管何地发展旅游业,都要学会摒弃亡羊补牢式思维,将损害旅游业的事扼杀于细微之中,保住旅游业的“干净”面孔,如此,当地旅游才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