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上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在回答记者有关疫情期间近视防控工作方面的问题时,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公布了一组调研数据:按照2019年年底的数据和我们6月份做的调研,这半年的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学生增加了8.2个百分点,高中学生增加了3.8个百分点。也就是小学增加最快,初中要少很多,高中是最低的。(8月27日澎湃新闻)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看,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之高,确实令人咋舌。有人马上就会得出结论:这不都是疫情期间上网课造成的嘛。
毋庸讳言,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各种中小学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面对面的线下教学转为不见面的线上教学,学生每天都要宅在家里通过电脑、手机上网课,长时间盯着屏幕,荧光屏的电磁波辐射导致他们视力急剧下降,上网课的时间越长,学生近视率越高。调查显示:每天上网课1小时的近视检出率是45.8%,1小时到2.5小时的是49.3%,而2.5到4小时的是62.4%,超过4小时的是76.7%。
学生近视率上升,固然与网课有关,但不能全由网课背锅,这是因为学生看电脑、手机并不都是在上网课,如玩电子游戏、追剧、淘宝、聊天等,事实上,这些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见得比上网课的时间短。毕竟疫情期间,老师对学生无法实行遥控管理,家长又各忙各的工作,无法呆在家里陪着孩子,留给孩子自由发挥的时间空前增多,以上网课为名玩游戏,就成了公开的秘密了。网上曾经曝光,有学生在上网课时也照样优哉游哉地打着游戏。
学生看电子屏幕,不管是上网课还是做别的,都对视力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非学习目的的看视频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1到2.5小时、2.5到4小时、4小时以上的近视检出率跟上网课是一样的,分别是50%、58%、63%和73%,把这些账都记在网课上,显然是不公平的。
除了看电子屏幕时间过长会造成视力下降外,还有许多客观原因不容忽视。疫情期间学生户外运动量减少,导致中小学生体能下降,活动空间狭小,特别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学生营养物质摄取过度、偏食都会诱发视力下降,另外,过快的工业发展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都是不利于学生视力健康的因素。
好在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神兽们回到校园正常学习后,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随之大大减少,家长和老师要督促指导孩子加强体育锻炼,提醒孩子健康用眼、科学用眼,中小学生近视率上升的势头可望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