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联合国2758号决议后,两岸外交战情势逆转,台北先后失去日、美两大邦交国,也遭国际组织拒于门外。北京的“一中原则”及国际社会的“一中政策”成为台北的外交桎梏,仅能与国际社会维持不具主权意涵的实质交流,中国大陆崛起后,台湾的国际空间更形困难。
台湾政坛不分蓝绿皆谋求突破外交困境之道,但彼此路径迥异。相对马政府以两岸各表“一中”的方式,止血邦交国的流失,摸索有意义及具尊严的参与国际组织,蔡政府则借站队,试图在美、陆对立中,提升台湾的战略价值,以台美关系为杠杆,打破民进党不欲接受的“一中”,进而将台湾与大陆脱钩,满足台独的想像。
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温存于冷战思维的蔡政府外交想像是,助势美、陆步入“新冷战”,台湾可望寻回北京缺席的国际地位。但如此的主观期待,恐难敌国际现实的严苛考验。美国知名学者奈伊认为,以“新冷战”概念看待美陆关系具有误导性,美、陆确实存在意识形态差异,但此并不意味着双方不应该合作,大陆对美国仍未构成“生存性威胁”。因此,蔡政府一厢情愿的想像徒令台湾沦为特朗普操作美、陆对立的廉价“台湾牌”,拉高美国对大陆叫牌的筹码,无助于台湾自身利益的确保。
蔡总统在疫情中张起台湾的“防疫外交”,并以傲人的阶段性防疫成果,行销台湾的防疫经验,凸显国际社会孤立台湾的损失。此外,李前总统的逝世更添“丧礼外交”,蔡政府顺势操作卫福部长陈时中口悬的“泡泡外交”,迎来美国卫生部长阿扎尔及日本前首相森喜朗率团访台。美、日两团的目的虽异,但民进党在“大内宣”上将此包装成美、日与我断交后的大突破,虚构民进党“战猫外交”成果。
其实,美国部长级官员访台非1979年断交后首例,过去经贸、环保、能源及运输等部会首长皆曾来访,而由波音737-700客机改装的“C40”行政专机在马总统任内即八度搭载美国政要低调现身松山机场。
然而,此次台美共同以美国的《总统继位法》中卫生部长排名12,高于排名14的运输部长及其后的能源部长,将阿扎尔来访形容是台、美断交后访台级别最高的内阁官员,恐不具台美关系突破的意义,因卫生部长仍不若具主权意涵的国务卿及国防部长。
特朗普政府的高调无非想借此激怒北京,升高美陆对立,以扭转选情颓势,此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北京不随特朗普起舞,除大陆军机短暂越过海峡中线外,持续展现对美外交的战略定力。
相对于美国的大张旗鼓,日本吊唁团搭乘空巴A318商务包机,而非俗称“日本空军一号、二号”的日本政府专用机,森喜朗等一行不仅未见现任阁员或政务官,自民党的“党三役”也未在阵中,通关时不经外交通道,谨守非邦交国模式,而四小时的快闪行程除吊唁李前总统外,未谱出台日关系的意外,避免被北京视为与特朗普唱和。
美、日对台政策大不同,日本显然不想走入特朗普设的局,吃力不讨好地沦为美国对陆冲突的代理人,及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表态力挺特朗普。蔡总统应取法安倍的外交应对,在美国内政、外交混沌不明之际,戒之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