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上午开始,两张有女子身着低胸装坐在贵州黔东南州凯里市一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的照片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引发当地网民关注、转发。当前,凯里市正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就是要全方位提升凯里的文明形象。凯里市洗马河街道办事处发布说明:照片中女子非志愿者,系两名居民乘凉歇脚。(8月8日 澎湃新闻)
正值贵州凯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当口,市民穿低胸装坐在志愿者席位上,被公众一度误认为是志愿者,引起网上网下的极度关注。虽然经当地证实是市民临时歇脚,并非志愿者,但“缺位的志愿者”也给当地创建工作一个提示,志愿者的有序服务和市民的充分参与,仍然是当地努力弥补的短板。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需要各级职能部门的推动引导,也需要数量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助力推动。志愿者如同一颗颗火种能够带动更多市民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中来。因此,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把志愿者队伍建起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不仅如此,志愿者队伍建起来,后续更需要管好用好,统筹调度、高效规范。志愿者到一线检查了,岗位“恰巧”被低胸装市民占用歇脚,这种尴尬,实际上仍然暴露出志愿者队伍监管的盲点。
建设一支与创建文明城市相适应的志愿者队伍,既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志愿者,还需要有与创建内容相匹配的各类志愿者队伍。当志愿者队伍选好配齐后,再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运营管理制度,使更合适的人到更合适的岗位上,岗位之间有序衔接,人员之间协调联动,就完全可以避免志愿者岗位空缺、市民亮相的尴尬了。
志愿者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要力量,但创建活动最根本最广泛的力量,应是全体市民。只有提高全体市民的创建意识,提升全体市民的认知度、参与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力量才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一些地方实践来看,如果市民参与度不够,即使当地获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在后续成果巩固上仍然会有较大困难。
当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程。涉及8项评选标准、60余项数据指标,志愿者服务是其中一项内容。凯里市需要从“志愿者风波”中管窥文明城市创建的“缺位”和越位,科学调度,才能实现各创建力量各就各位。
有媒体在早些时候报道,凯里建成市级指挥部、镇(街道)指挥所、社区指挥站、网格攻坚队的四级指挥网络体系,将“创文”区划分为117个网格,制定《凯里市创文攻坚工作推进计划》,实行挂图作战,提升群众参与度和满意率。建立网格,是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单位、各类主体的创建作用,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从目前来看,这种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全要素保障仍然还有空间,尚需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