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失败了吗?-中国讯息网

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失败了吗?

作者:刘行之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8-08 12:11:21

1975年10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美国时任国务卿基辛格,后者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福特总统年底访华铺垫。前一天,基辛格曾对邓小平说:中美两国关系建立在健全的基础之上,因为彼此都无所求于对方。

毛泽东显然掌握这一细节,并不以为然。基辛格回忆道:“他有力地批驳了我的废话,说:‘如果双方都无所求于对方,你到北京来干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接待你和你们的总统?’”

诚如这尖刻又一针见血的话语所指出的,中美冷战时期跨越意识形态对立重启接触,是因为互有巨大的战略需求。

可惜历史常被忽视。而对历史的惊人无知、信口开河或肆意歪曲,恰恰是特朗普政府许多高官的常见风格,也可能是他们表达对总统的仰慕与追随的一种方式。

但其他对中美交往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在看到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在《华盛顿邮报》所发表的文章:“蓬佩奥不理解中国、尼逊和美国外交政策”,则会会心一笑。

7月2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揣着提振总统的狼狈选情、锁定未来对华政策的双重小心思,在加利福尼亚的尼逊图书馆前,模仿丘吉尔、杜勒斯等大人物,发表了一篇饱含激情的反华演说。若非出自国务卿之口,这种演说实在难以认真对待,因为它基于严重的误解、不适当的情绪;绝非基于历史和事实。

蓬佩奥发出了灵魂追问:经过与中国50年的接触,美国人民有哪些可以展示的成效?我们的领导人设想中国向自由和民主演变的理论是否得到证实?

以下是简单的回答:

一、美国近50年的对华政策,总体是“接触+遏制”模式。从不是只有接触,放弃了遏制。双边关系较好时期,接触貌似主导,遏制则潜藏不露。大可不必痛心疾首,悔昨日之失。

二、尼逊重启对华接触,不是信奉“中国向自由和民主演变”的理论。中国至今也从未做过任何类似承诺,相反一直宣称和强调,要走自己的道路。

三、上述设想,出自后来者(美中双方都有一些人)的愿望。特别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进展、中美关系经过波折再次回暖后,类似理论和设想渐渐流行起来。

四、美国商界垂涎庞大的中国市场,对美国政府施加巨大压力,力求促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克林顿政府为了说服国会及社会舆论,才将上述理论和设想作为一个有力的理由。该理论的主要作用是自我安慰,以克服美国社会对华交往时存在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心理障碍。这种障碍来自冷战中苏联的刺激,中国人却发现在冷战后仍须加以面对。

五、即便此后,美国历届政府也从未不切实际地将引导中国演变,作为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经贸往来、东北亚局势、反恐合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实际问题,才是双方接触、合作的重点。因此,不必为一种假想的、从未真正实行过的对华政策的挫败,而故作伤感。这很矫情。

六、经过与中国50年的接触,美国人民可以展示的成效有哪些?是巨大而丰硕的,仅举其大端:

改变了冷战格局,美国终于从越南泥沼抽身,携手对抗苏联并最终赢得冷战。

加速了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美国商界获得了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廉价商品、难以想象的利润。中国大量投资(包括购买美债)降低了美国的资金成本。抢夺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中国承接的产业转移,多来自日本、东亚四小龙等国家地区,而不是美国的绿地投资。

中国参与并巩固了美国主导建立的冷战后世界秩序。包括对反恐战争的支持协作,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稳定东北亚局势。参与全球维和行动、打击海盗、应对非洲公共卫生危机等。

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曾一年购买4000余亿元美债,并大规模投资基础建设、全力扩充产能,支撑美国与全球复苏——某些国家不久便忘记了恳请中国扩充产能的事,转而对此激烈批评。近10年来,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贡献率维持在30%左右。

美国的对华接触政策失败了嘛?站在“美国优先”的最狭隘视角,也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的发展中,美国获益良多,将国内分配、失业等问题归咎于中国,将技术扩散说成是盗窃知识产权,都是极不公道的。

当然,政策的成败要根据目标来评估。美国社会一直有些人,将引导中国向自由、民主演进视为对华关系的题中之义,并执意以此为重要纬度,评价政策成败。虽然不符合历史脉络,但仍是一种颇有市场的社会心理。其中,确实有不少人怀着善良的意图。正是与他们,才须要真正的交流。

美国的对华接触政策,即便用诱使中国向自由、民主演进的标准来衡量,也完全没有失败。相反,它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过这种成功,与他们的设想有一些出入。

且不说,与1972年尼逊敲开中国大门的时代相比,就是与2000年前后相比,中国社会在开放、宽容、民主、自由等方面,已截然不同。当时我刚大学毕业,随后又在高校工作多年。回想那时年轻人的观念,就业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对婚前性行为、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等,在今天看来已太过保守、促狭。很难说变化就是进步,但如今的年轻人,确实有了更宽阔、更多元化的选择空间,社会对此也十分包容。

即使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这些老体制中工作的年轻人,也与20年前大不相同。他们要求更多尊重、自由度而不是指令、限制,更善于表达而非盲从,更爱休息而不是加班。这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老体制的气质。私营企业里的年轻人更不用说了。

倘若以历史纵深看待这20年的变迁,“自由、民主、法治”等理念已深入人心,并被政府尊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的自由选择空间大大拓展,法治进步十分明显,产权保护也有很大改善,仅以城市拆迁和农村征地而言,政府的粗暴行为大大减少。腐败风气一度难以压制,近年来在严峻的政治气候下却大为收敛。

然而,民主的实践主要停留在城乡基层,在范围、参与度和实际效果上都不理想。这些进步不是直线的,有起起落落,但仍盘旋上升。重要的是,对上述发展取向,政府和社会是清晰、坚定的,争论多在于路径与方式。

如果忽视这些深刻的社会变迁,而固执于“一人一票”的政治制度,才是唯一的向自由、民主演变的尺度,进而否定和放弃对华接触,改为强硬对抗,只能让中国希望引入更多民主内容,希望更多拓展个人自由度、社会宽容度,继续激发社会创造力的人,大失所望。而对抗会壮大中国社会的极端保守派,他们痛感50年来的变迁早已过度,须要向“左”大幅回调。

寄语美国社会,那些对中国未来怀有善意期待的人,必须理解中国不会变成美国,尤其在政治领域。但在持续的接触中,中国社会必然会比今天,更接近美国社会,而不是相反。这是不同文明加强交流时常见的趋势,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所乐见的。

美国的对华接触政策失败了嘛?这取决于如何评估。

其实,蓬佩奥对此并不在意。通过歪曲历史和现实并诬蔑中国,进而否定接触政策,他已锁定总统连任的“凌烟阁”功臣榜。倘若特朗普连任失败,蓬佩奥也抓住了最后机会,大大捞取了一票政治资本,可以安心去竞选参议员了。

蓬佩奥本人成功了,失败的是对华接触政策,以及美国的外交政策、中美关系,乃至未来的世界秩序。而基辛格博士对此保持缄默。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失败了吗?”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