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冠病疫情在各国猖獗肆虐之际,又冒出一个新问题:粮食供应紧张,以至许多国家对出口粮食予以限制;中国一些媒体也不时连带聚焦本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全球粮食果真出现了供不应求局面吗?主要粮食生产大国近年来并未出现严重歉收状况。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确实,从今年3月以来,陆续有一些国家开始对出口农产品予以限制,截至5月20日采取这一措施的国家已达20个之多。其间,联合国粮农组织还携手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于3月30日发表联合声明,声称“由于相关疫情的扩散,不排除出现粮食短缺局面”。
4月21日,二十国集团(G20)各成员国的农业部长,临时召开了一次视像会议,会后发表了声明,重申将努力确保粮食、产品以及农业与粮食生产保持跨境流动,并表示将继续努力确保农业和整个粮食供应链工人的健康、安全、福利和可流动性。
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国均为G20的成员,这次会议的声明应该让全球服了一颗定心丸。实际上,由于粮价与油价具有某种联动关系,所以随着油价的下跌,粮价也同样出现了走低的趋势,全球的粮食供应是安全无虞的。那些对出口粮食予以限制的国家,所出台的限制措施力度,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根本掀不起任何风浪。
例如俄罗斯对今年第二季的小麦出口设立了700万吨的上限,其实这一规定仅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0万吨,只占俄罗斯全年出口量的5%左右。而冬小麦要到6月底前后才收割入库,此时的粮食出口主要是为了出清库存,以便腾出仓位让新粮入库。
其他出台限制粮食出口措施的国家,大多均非粮食生产大国,再怎么限制粮食出口,在国际粮食市场上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反应。其实,这些国家的限制措施主要出于调整目的,全球的粮食库存近年来保持增长态势。
在主要粮食种类中,小麦的出口大国是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玉米和大豆主要是美国、巴西及阿根廷。它们的出口量均占全球的半壁江山以上,很难想象这些国家会出台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例如虽然中美贸易战已持续两年,但美国不仅没有限制对华农产品出口,反而竭尽全力增加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这是人尽皆知的。人们对粮食问题忧心忡忡,显然是对国际粮食市场行情缺乏了解所致。
前些年的全球能源紧缺,导致美国将约40%的玉米用于生产乙醇,而美国的玉米占全球总产量的三成之多。如今油价一路走低,美国根本不必再用玉米生产乙醇,所以全球玉米明显供大于求,促使玉米价格掉头向下。与此同时,由于各国的经济均呈疲软状态,人们收入减少,肉类消费也明显下降,这导致约40%作为饲料的玉米明显供过于求。
既然玉米供过于求,各国农民只能减少玉米播种面积,这就导致大豆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加,此举又势必拉低大豆价格。由于小麦也有很大一部分作为饲料,这显然也会拖累小麦的价格走势。2008年,油价一度攀升至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位,其时粮价当然水涨船高。如今却截然相反,粮价与油价齐头向下。
疫情会导致全球粮食生产出现波动吗?至少几个主要粮食生产大国不会出现这一局面。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业生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需要农业季节工帮忙,所以各国因疫情而采取的限制出口规定,对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根本没有什么影响。相反,油价下跌对农户来说是极大利好,因为从播种到收割都是机械化作业,都离不开燃油。
至于中国的粮食供应问题,由于中国一贯坚持“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理念,所以尽管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中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64亿吨,比2018年增加0.9%,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十六连丰”。今年粮食生产形势也是总体向好,丰收在望。疫情期间,国家持续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今年再获粮食丰收是大概率事件。
粮食问题是买不起的问题
得益于中国近些年一直强调的主粮“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中国口粮年均消费量为2亿多吨,去年中国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意味着库存可以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中国粮食进口以大豆、粗粮等饲料粮为主。去年中国进口谷物1047万吨,出口276万吨,谷物净进口量仅占全国生产量和消费量的2%左右,进口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粮食品种调剂和地区调剂。
因此,从全球粮食总量而言,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粮食危机,但问题在于粮食的可及性,即许多国家的穷人是否买得起粮食的问题。
联合国最新报告显示,去年全球长期饥饿人数增加1000万,总数约6.9亿人,占全球人口的8.9%。联合国警告,冠病疫情引发经济衰退,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可能增加8000万到1.3亿。
就现状而言,缺粮人口相对集中的国家主要是也门、民主刚果、阿富汗、委内瑞拉、埃塞俄比亚、南苏丹以及叙利亚。这些都是低收入国家,而且大多还面临内战等动乱。当然,这些国家的医疗体系也都极为脆弱,一旦疫情蔓延,相应的经济活动也按下暂停键的话,本来就购买力极为低下的社会群体,就更没钱去买粮食了。还有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极为单一,油价走低对其产生的冲击非常明显。
对东非的一些国家而言,不期而至的蝗虫灾害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那里的粮食危机。尽管全球粮食供过于求,但对那些穷人来说,粮食再便宜他们也买不起。
突如其来的冠病疫情,在低收入国家的少年儿童群体中产生了严重的饥饿问题,因为学校都停课了,原先他们还可以在学校吃一顿午餐,现在连这顿饭也没着落了。世界粮食计划署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此发出警示,全世界因此而面临营养失调乃至健康问题的儿童达3.7亿之多。
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的印度、菲律宾等新兴国家,也有一些贫困群体出现购粮难问题,因为许多城市实施了禁止出门政策。即便在发达国家,由于失业率急剧攀升,对那些未能被社会保障网覆盖的人来说,如今也出现了无法吃饱的问题。日本此前就发生了39岁失业男子饿死家里的惨剧。
当然,不断肆虐的冠病疫情对各国的供应链也造成严重的冲击,已有多国的肉类加工厂因发生群体感染而停产。这当然对保障肉类供应造成一定影响,尽管这些影响只是暂时的。不过,倘若这些局部的食品供应问题在社会上造成恐慌,导致抢购和囤积,那就可能加剧这一问题。
另外,在一些发达国家,水果和蔬菜本来靠发展中国家的季节工来帮助采摘,如今因为疫情各国采取封锁边境政策,导致这些国家的蔬果供应出现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蔬果价格,加剧食品供应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全球的粮食供应是足够、充裕的,问题在于有些穷人买不起粮食。这不是粮食生产和供应问题,而是收入分配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与粮食危机完全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