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一词已经流行了好几年,最近又火了起来。笔者的微信里,近来收到好几篇推送文章,内容大同小异,都在描绘这个时代普通人随时可能失业的危机图景,号召年轻人“斜杠”起来。
“斜杠(/,slash)青年”概念,是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埃尔博尔(Marci Alboher)在《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压力下的职场求生术》(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一书中所创,指那些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年轻人。
这个词汇流传开来后,成为一种很酷的时尚。人们经常听到这类例子:白天是公司文员,晚上是网红主播;上班时是工程师,下班变成乐队主唱。上面所说给我推送微信文章的,可能也是从事自媒体的“斜杠青年”吧。
现代社会具有高度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特点,职场人士须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本专业技能,因而隔行如隔山。然而,近年来社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给职场人士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技术革新,部分产业面临整体性危机,不是光凭在业内埋头苦干就可以解决。提前打磨其他谋生技能,留退路、找出路,成为职业人士不得不考虑的选项。即便所从事的行业暂时不会消亡,对员工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需要更多跨专业、交叉综合的能力,促使职业人士在别的领域学习和实践,打下“斜杠化”基础。
互联网的发展,给灵活就业创造了可能,传统行业依赖厂房、设备、办公场所,重资产、人力密集,并且上班时间较为固定。很多新兴行业的生产单元从组织变成了个人,只要一台电脑,在家中就可以开展,且因按件数或打赏计费的特点,工作时间也非常灵活。
新一代青年的价值取向也与父辈不同。以前的人以进大公司为荣,看重的是工作所带来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这些虽然也重要,但多了其他考量因素,比如自身兴趣、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故而主动拥抱“斜杠人生”。
斜杠青年的出现符合后工业时代的特性。对个人来说,职业发展具有更多可能性,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减少了被淘汰的风险。对社会来说,创造新的行业,优化劳动市场配置,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市场的压力。
但把斜杠青年理想化、浪漫化也是危险的。并非所有人都能自由自在地过着创意人生,现实中很多青年怀揣着多元化生活的理想,却沦为“兼职接活儿”的。零工经济的灵活性只是表象,背后是平台和算法对个体劳动者的控制。这种压榨往往比传统企业更隐蔽,从业者的收入和发展前景十分不稳定。很多人看似活得充实,却事半功倍,成了“穷忙”“瞎忙”一族。
虽然现在的职业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但驱动人类进步、对社会产生最重大影响的那些类别,仍然是高门槛和高度专业化的。俗话说,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专多能的前提是“一专”,“多能”只是锦上添花。对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的人,盲目追求多元化和快速成功,忽视对专业技能的钻研,只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无益于长期发展。
冠病疫情的影响下,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经济萎缩、失业率高企的现象。这时候,当局会推出各种配套措施来扭转局面,发展零工经济和鼓励多元化就业,或许是其中一个选项,但要避免引导时出现偏差。并非人人都要做斜杠青年,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斜杠青年,它只是个体选择,而不应成为整体就业问题的解药。斜杠很美好,但社会也需要更多勇往“直”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