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宽敞的地铁站厅因设置了导流围栏,乘客换乘时往往需要走好几圈,今后这种情况在北京的地铁站中将逐步减少甚至消失。记者昨日从北京地铁公司了解到,地铁部门正对多数地铁站的硬质导流围栏进行拆除,以增加通行空间,提高通行效率。在大客流时段,地铁公司将采取可移动的软质导流围栏替代,方便乘客通行。(7月15日《北京青年报》)
“硬围栏”被拆除了,赢得民众一片叫好,的确,拆除了“硬围栏”,通行效率提高了,但拆除“硬围栏”的真正看点却不只是这些。
当初设置“硬围栏”,自然是为了便民,而现在拆除“硬围栏”,同样也是为了便民。或许有的人难以理解。当初设置“硬围栏”是为了引流,也为了引导大家变得文明,能够防止插队。更为了保障安全,事实上,这么多年,“硬围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万事不是一成不变的。条件发生变化了,人的素质发生变化了,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也要紧跟着发生变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仍然使用“硬围栏”已经不适合了,如果还是老样子,只会给乘客带来麻烦,比如前面根本就没有人,却因为“硬围栏”要绕很远的路,不仅费时,而且还给一些行动不便的人带来困难。与时俱进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其实在提供公共服务,更需要与时俱进。技术改变了,情况发生改变了,可管理没有改变,服务也没有变化,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在拆掉“硬围栏”之后,站内乘车秩序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如果遇到大客流,采取的是软质可移动的围栏进行引导,同样可以达到方便乘客换乘的目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提供的公共服务更加精准了,也更符合乘客的要求。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应该根据民众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管理模式和方式,充分利用新技术提供便民服务。而不是墨守成规,不是一成不变,不是装聋作哑,只想着用自己的管理模式去管理,而不是想着站在民众的角度去变换管理模式,去变换服务方式。
不是所有的“硬围栏”都需要拆除,也不是拆除了“硬围栏”就要叫好,真正的看点在于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随着民意的需要而改变;是否吸纳了民众的意见;是否做到了为民众服务,让民众满意,如此拆除的“硬围栏”才是值得叫好的。如果是方便管理的,方便服务的“硬围栏”就没有必要拆除的,如果与之背道而驰的“硬围栏”是必须要拆除的。另外,如果有更好的方式也要及时更新。总而言之,大凡便民的“硬围栏”可以保留,不能便民的“硬围栏”则需要及时拆除,而不是等到问题积累很深的程度才拆除。拆除的时间同样也是考验民意的一个“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硬围栏”只是一个隐喻,提供公共服务需要举一反三,而不只是局限于小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