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不用隔离了,就来上海找我玩!”
派驻上海之前,我向同事和朋友们发出盛情邀请。但抵达上海的第一天,我就想收回这句“豪言”。因为即便不考虑14天的集中隔离,疫后的跨国飞行和通关体验也足以吓退一票旅游爱好者。
从新加坡飞往上海当天,还没登机就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樟宜机场空旷的离境大厅里不再有热闹的送别场面,为数不多的行人行色匆匆,一句话也不多说。许多商家闭门休业,少数还在营业的店铺,对顾客的问候语也从“欢迎光临”变成了“进门前请先扫码登记”。
想到要在密闭机舱里度过五个小时,我决定在医用口罩外加戴一层防护面罩,本以为已做足防护工作,但和全副武装的同行乘客一比,立即相形见绌。候机室里超过半数乘客都身着雪白防护服,戴着N95口罩、面罩和帽子,还有些人连鞋子都用一次性鞋套保护起来,真正做到从头到脚“无死角防护”。
不过,因为包裹得太严实,有人在登机前就被测出体温偏高,只好站到一旁脱帽降温,过后再重新排队测体温。连体防护服也让上厕所变成一桩麻烦事,许多乘客因此全程不吃不喝,我也头一次在坐飞机时无须排队就能如厕。
乘客防护装备越穿越多,机舱服务则是能减就减。新加坡航空公司飞往上海的航线已暂停机舱餐饮服务,各种物资都在登机前发放,包括装着零食和饮料的手提袋、装有口罩、湿纸巾和洗手液的防疫包,还有机上娱乐系统用到的耳机。起飞三小时后空姐再度露面,不是端茶送餐,而是来测量体温,检查是否有乘客出现不适症状。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前排乘客迫不及待地起身拿行李,立即被空姐劝回座位。过了一会,两名中国海关防疫人员进入机舱,和机组人员核对乘客名单,并确认乘客是否预先上网提交入境健康申报。提交申报的乘客可分批下飞机,一些手机连不上网而无法申报的乘客,只能留到最后才走。
好不容易下了飞机,马上又迎来地面的检疫。向检疫人员出示之前健康申报码,可以领取到冠病采样单和检测试管。再沿着临时改建的曲折路线走上10分钟,就会来到由集装箱改装的采样处。之前听说做鼻咽拭子容易引起不适,当听到采样人员告知要抽血采样时,我还松了一口气。没想到抽完血后,对方紧接着叫我抬高鼻子,我大惊失色:“抽血还不够啊?”采样人员淡定回应:“做完两边鼻孔还要做咽喉,才能保证结果准确。”我就这样在震惊中做完了全套检测,回过神来一看,全程不过五分钟。
从采样处出来,又是一番七弯八拐,才来到原本一下飞机就该到达的海关入境处,进行通关和领取行李的常规步骤。领完行李后,在上海有固定住处的人根据住址前往各区接待点,其他人则要去统一安置点等待前往集中隔离点的巴士。
至此,从落地上海到离开机场,我共花了一个半小时。但繁多的申报和检疫环节,让整个过程感觉上漫长得多,再加上临时开辟的检疫通道不设电梯,那些带着大包小包随身行李的乘客,被上下楼梯折腾得叫苦不迭。
但也正是这一道道严丝合缝的检疫程序,以及为此投入的大量人力和物力,让上海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拦截疫情。作为每日入境人数最多的中国城市,上海的累计境外输入病例位居全国之首,但迄今尚未发生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传播。
突如其来的冠病疫情对全球航空业有如晴天霹雳,不仅令各国航司陷入困境,也将颠覆未来的航旅体验。出于防疫考量,今后可能再难买到廉价机票,通关时间也将变得更长,“上飞机如同上战场”的体验,更让出行的烦恼多过乐趣。
不过,疫情也促使更多新科技加快落地,提升出行便捷度。樟宜机场就推出装有红外传感器的自助值机柜台,只要将手指靠近屏幕就可选择按键,降低病毒通过触屏传播的风险。采用生物识别系统的自助出入境通道,让乘客通关时无须按指纹,只要“刷眼刷脸”即可验明正身。
在人类还得跟病毒共处之时,如何兼顾跨国航旅的安心和舒适,是全球航空业者要共同面对的挑战。目前能确定的是,短期内恐怕很难有新加坡的亲友能来上海拜访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