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版的国安法,正在快速推进的轨道上进行。这个法律的出现,让香港成为世界注目之地,甚至被视为中美版冷战的原爆点。
从主权角度上来说,香港只是中国众多城市当中的一个。但香港的地位却又不同于中国内地任何一座城市。“一国两制”、资本主义色彩的城市、东西方的交汇之地等,都赋予了香港特殊的地位。
现在,如何看待香港这座城市,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如何看待未来的中美关系与未来的世界格局。香港成为极具政治隐喻的城市。
正如前面所言,有人将香港形容为中美新冷战的原爆点,就如同70年前朝鲜战争对于亚洲冷战的意义一样,成为一件标志性的事物。
尽管在今天,朝鲜半岛依然不稳定,在香港之外,台湾海峡、南中国海海域同样并不平静,但它们潜在的影响,却不如香港这般巨大。这不是说这些地方所发生的事情不重要,而是因为在香港这里,它所带来的政治隐喻,确确实实可能制造出一场新的冷战。
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的实践之地,如果我们带着冷战的思维与色彩,来观察香港这些年来的变化,尤其是自去年反对修订《逃犯条例》所引发的运动,当港版国安法在香港落地之时,显然是资本主义色彩在香港的褪去之日。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国两制无法在香港真正落地生根。正如一些媒体所愿意解读或认为的,社会主义终于还是吞噬了香港的资本主义。这也意味着大陆与香港之间的最终同化。这种同化传递出的信息,就是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是不相容的。
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信号,也是当前东亚的阴影。这不仅是一种存在自我实现可能的预言或说法,同时也将人们如何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互动,简化为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冲突。
既然资本主义香港已经消失,对于未来而言,必然就只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既然香港无法以自治形式,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就意味着两种不同的制度、价值思维与意识形态之间根本的冲突与不可调和。
这将再度唤醒人们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记忆。1991年苏联的崩溃被视为资本主义战胜共产主义;如果共产主义能够卷土重来,意味着两种制度间的较量再度变得无法避免。
冷战在东亚,曾沿着朝鲜半岛的三八线向东南一路延展,经过台湾、香港、南中国海……这一条过去冷战的边缘线,如今再度变得躁动不安。这是东亚的阴影。
这种阴影背后的根源,在于人们论述的视角,以及其所塑造的美国在亚洲的角色。
东亚地区是为东亚地区国家的地区,而非简单只是中美两国进行大国较量的场所。虽然不可否认,中美两国是影响、决定这一地区格局走向的重要力量。然而如果因此将美国在这一地区存在与否,以及影响力之强弱,视为最终判断依据,则必然会招致中美两国不必要的冲突,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危机。
70年前的朝鲜战争,虽然中美两国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但毕竟那时的中美两国力量并不对等。最终战争结束之时,换来的是两国相对疏远的一段关系。但如今两国实力对比已经不同过往,两国如果再度正面交锋,将引发怎样的后果,恐怕无法预料。
更何况,70年前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心里划下了一条红线,克制地避免朝鲜战争的扩大化。但今日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必定不如当年的杜鲁门一样理性。
40多年来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的失败,在美国国内已然引发了巨大的反弹声势。保守鹰派占据了美国决策的重要位置,现在正在虎视眈眈地对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行为。
虽然美国正从世界上很多地方收缩,比如欧洲,比如中东地区,但在东亚,如何应对中国所产生的战略性威胁,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事情,收缩是不可能的,战略进攻反而是更为现实的选项。
尽管在特朗普口中,“美国优先”是最为重要的,但显然这种优先也包括维持美国的绝对优势。美国从欧洲退出,显然并不明显地影响到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并不影响到美国所主张的价值和意识形态。但在东亚,在该地区的退却将会引发巨大的忧虑和隐患,甚至将可能被视为美国在亚洲的失败。
这对于美国而言是无法承受之重,同样也是东亚所无法承受之重,但更可能是东亚地区真正的危机所在。
现在,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部分国家领导人,对于美国可能出现的全球性收缩与战略性退出表现出担忧,对于没有美国的东亚表现出疑虑;但实际上,现实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回归亚洲,是这些年来美国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即使相较于特朗普温和得多的前总统奥巴马,也主张重返亚洲。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引发了美国的警觉。
与此同时,另一残酷的现实是,美国在亚洲的盟友越来越多地出现不协调,无法以一致行动应对中国的扩张之势,导致了美国不得不直面中国的力量。更何况,还有特朗普这样不信任盟友的领导人。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对于两国正面较量的解释只有冷战一途的话,未来的东亚,甚至世界都将难言乐观。历史并未终结,甚至,历史或许就不应该有终结之说。与其从历史的垃圾桶里,翻出陈旧的解释与概念,不如寻求更好的方法来理解、塑造中美两国与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