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利弊:两种全球化-中国讯息网

全球化的利弊:两种全球化

作者:侯太领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7-01 10:19:14

2019冠状病毒疫情将加速全球化的终结?这么说有些轻率。全球化不会终结,但全球利润的分配方式可能须要重建了。

一直以来,就存在“两种全球化”的说法,一种是“规则导向”的全球化;另一种被称为“发展导向”的全球化。

前者将全球化视作一套价值和规则体系,产业分工和自由贸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内容则是统一的价值观、三权分立的体制、世界货币、通用的管理和评价方法,甚至相同的生活方式等。与其说是经济的全球化,不如说是让全球经济按照一套特定的政治和市场规则来运行。

后者则将全球化视作一种发展路径,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业利润,共同发展并且共享发展成果,是纯粹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

两种全球化并非截然对立,因为“规则”虽不生产财富,却塑造生产关系,影响生产效率,本身就是关于如何“发展”的规则;而“发展”必须基于有效的规则和秩序,否则必将无以为继。

两者的区别实质在于利益结构的不同:“规则导向”之下,不仅生产要素参与利润分配,通货、管理方法,甚至社会体制和价值观等,都对最终的利润分配产生作用;而“发展导向”更为苛求按生产要素和市场交换价值来分配利润。从这个角度讲,并不存在两种全球化,但却存在两种全球范围内的利润分配方式。

自从工业革命突破了生产要素的地理隔阻之后,全球化就已经成为趋势,过程虽然缓慢,但方向从未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会质疑全球分工合作所带来的效率,各国资源占有和技术能力的不均衡,也决定了只有全球一体化,才是最佳、最有效的发展路径。

但对全球化的好处心知肚明,并不意味着全球一体化就能够顺理成章。民族国家时代,各国最优先考虑的永远是各自的利益。所以,在举步维艰的全球化过程中,人人都试图设计出一套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以便在提高利润总额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份额。

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恩威并济的手段,对机会的把握能力,军事和经济同盟之间的妥协,必要的战争,乃至像冠状病毒这样的灾难性事件等,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规则导向”的全球化体系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形成,总体上对西方国家也是有利的。在这套体系之中,产业有高端和低端之分,资产有轻重之别,高附加值的货币、技术、管理、价值和文化等非物质元素,都为西方所擅长,都参与利润分配并占居着主要份额。市场规则、政治正确、主流价值和军事力量等,则维护着“规则”的实施和体系的运行。

但非物质化的人文元素,在产业利润中的占比,如果超过了合理的限度,甚至达到了无视资源稀缺的事实的程度,就必然形成错误的激励。各参与方因为无法抵御高额利润的诱惑,而选择强化产业链条之外的东西,将精力投向那些人为创设,却能衍生价值财富的元素。

久而久之,分工协作的本旨逐渐被弃之一旁,民众笃信体制、文化等元素,对于创造财富更为重要,对利益的追逐,直接演化成人文领域的各种争执、冲突。经济状况稍有风吹草动,文明高下、生活方式的好坏,甚至人种的优劣等历史沉渣,都会一一泛起。

某种程度上,正是西方对于自身体制、价值等人文元素的过度强化,倨傲地拒绝真正平等共益的分工合作,导致了现有全球化体系的岌岌可危。尽管如此,西方仍然是现行体系的最大受益者,通过输出信用、管理、制度、价值观等,仍然可以换取巨量财富。但在文明冲突的惯性思维,和激昂的民粹浪潮面前,这一事实只能被刻意地忽略了。

美国近年来的策略,看似是要放弃已有的全球化体系,但实质上只是在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人文优势,以及附加在这一优势之上的利润份额。但由于金融危机、茉莉花革命失败、新兴市场国家崛起等一系列事件的证反,这一优势已经不比当年;“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认同度江河日下。

在这种情势之下,保持优势反而成为最为急迫的任务,“让美国再次伟大”上升为国内民众最为强烈的诉求,也是最能迎合民心的政治口号。只是强化优势的手段,已经不再是各国的价值与共,而只能是关税、退群、对贸易对手的直接压制,甚至武力要挟和种族优越论了。

不期而至的冠状病毒是自然之灾,并无预先附加的价值或文化,在病毒面前,一切回归本初,唯有尊重客观事实,因应病毒特性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才能防止它对人类社会的伤害。

这一突发灾难显然未能成为西方人文优势的新证,未如原先预想的那样“只传亚裔”,反而成为削弱西方制度基石的意外因素。这令西方社会难以接受,也无法正视。

正因如此,冠病疫情所引发的后果,不止于对全球民众生命健康的伤害,还进一步加重了一些族群对优势丧失的担忧。现在看来,疫情过后,继之而来的不会是全球合作、共克时艰,而只会是撕裂和对抗的加剧。

放弃全球化而将产业链条向各自国内迁移,这种想法不仅违背市场分工原理,使经济整体失速,而且还会造成各种人文元素的同步收缩,从而彻底颠覆现行的全球利润分配方式。到底谁会从中受益殊难定论。因此,这一方案用来安抚选民的情绪,拉抬选情或许可行,但绝非包括美国在内各个国家的真实选项。

许多西方政客和选民真正想要的,无非是让对手国家出局,同时又无损于自身利益的另外一种全球化;或者说是想继续维持或者重建一套失衡的全球利润分配体系。

但是,如果不是迫于无奈,谁又甘当这种失衡体系中的牺牲者呢?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全球化的利弊:两种全球化”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