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发布了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与既往调查结果相比呈下降趋势,二手烟暴露情况有所改善,公众支持无烟环境政策比例进一步上升。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为50.5%,女性为2.1%,农村为28.9%,城市为25.1%。与既往调查结果相比,吸烟率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可见,若想实现上述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已有约20个城市出台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另有12个城市正研究出台控烟措施。同时,不少地区也在根据新形势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然而,立法控烟在一些地方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仍有地方还停留在观望中,存在担心执法难而无法做到,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虽然全国众多城市出台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但城市控烟却依然存在监管“死角”,如公共场所中的包间,危害性同样存在的“电子烟”,甚至领导抽烟部下敢怒不敢言的情况都经常发生,不仅使控烟受阻,还加剧了二手烟的危害。可见,控烟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比取得的那点成绩更值得反思。
今年世界无烟日也是北京市颁布《控制吸烟条例》四周年,据悉,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实施以来,已使烟民减少20万。但与更庞大的吸烟群体相比,人数还是显得较少。目前,我国烟民数量已超过3亿,7.4亿人受二手烟危害,每年因吸烟和二手烟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120万……作为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民众为烟草付出的健康代价惊人。
由此,对“控烟”还是少谈成绩多解决问题,因为对控烟来说,多大成绩都不足以津津乐道。控烟的“死角”仍然众多。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但把共识转化成行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如何有效实施监管,避免控烟形成“死角”,推动全国范围内控烟的立法落地,最终形成有效控烟的局面,都将是今后面临的巨大挑战,需要以更大智慧和胆识迎接挑战,最终达到社会共治,实现少烟甚至无烟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