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北某市多名网店店主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他们在5月收到了当地税务部门通过电子税务局发送的“风险自查提示”,提醒他们存在少记营业收入风险,要求企业自查3 年以来存在的漏报问题并补缴税款以及滞纳金。(6月11日 澎湃新闻)
在电商快速发展的当下,制造了不少电商“巨鳄”,在互联网经济中淘得不少利润。但与此同时,因为数据信息受技术所限,一些销售利润数据被“雪藏”起来。在获得利润和按比例缴税的法治语境下,自查漏报税款,是企业应有之义,不能心存侥幸心理。
很显然,由于之前的技术限制,一些电商在过往的数年中,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的企业,其向税务部门申报的销售收入与电商平台所统计的销售收入差异较大,他们享受到了被“无视”的利润,显然需要补缴营收差额所产生的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
电商自身发展的优势,既给网络服务平台创造了一个新时代,也给企业拓展新的销售渠道提供了无限可能,但其运营中也存在着技术性漏报税收的现实问题。电商平台数据与税务部门间不完全开放,一些企业利用了这点进行逃税。但是,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广泛运用,税务部门有条件获得完整的电商平台数据,电商的销售将透明可见。
依法纳税,是企业发展必须承担的法治责任。在大数据“透视”之下,这个责任更不可能逃避。另一个现象就是,一些电商通过“刷单”制造销售火爆的情况,在按营收数额补税的当下,这些电商就会为自己刷单的行为“自食恶果”,这也提醒电商们,不要人为制造“虚假繁荣”,诚信经营,既能时刻提醒自身产品所具有的市场魅力,也能防止事后因“刷单”而多补税。
企业销售行为,不管是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只是销售方式不同,在税收征管上并无本质区别,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均应依法纳税。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概莫能外。
当然,在电商补税实施过程中,需要为中小微企业的电商之路予以考虑,毕竟在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破解因疫情给中小微企业困境方面,电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继续补税,则有可能给中小微企业重获生机带来困阻。
大力发展电商,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但电商发展,不管是电商市场秩序,电商产品质量,都需要纳入法治轨道之上。依法纳税,漏税需要补缴,偷税理应受罚,应该成为电商发展中必须正视的法治之责。
电商可以享受各种法律政策红利而得到应有发展,但不能有脱离、规避法律的“灰色收入”,在依法治国的主题之下,在维护企业良好征信经营声誉之下,电商自查自纠补缴税收,于企业自身征信有利,于国家健康的税收监管也有利,此处应该有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