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新加坡疫情最新消息,疫情后能回到曾经吗?-中国讯息网

特稿:新加坡疫情最新消息,疫情后能回到曾经吗?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10886678 发布时间:2020-05-24 20:17:56

6月2日,新加坡要分三阶段“解封”了。

意外的是,手机WhatsApp群组在消息宣布当天竟然静悄悄,毫无兴奋感。

可能大家跟我一样,宅家宅惯了,煮饭煮上瘾了,出门戴口罩戴惯了,忘了戴口罩就像忘了穿内衣出门,太赤裸。

也可能是政府给大家打心理预防针打得太好了,在记者会上多次强调阻断措施松绑后,社会要进入“新常态”。潜台词是:别想回到从前。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小至个人生活习性及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要改变;大至国家经济形态及世界秩序都可能出现大变。但即使再也回不去,也不必过分不舍。我们本就不该只想回到从前,我们要比从前过得更好。

危机总能带来变革的契机。在巴西,2008年的金融危机催生社保体制;在泰国,1990年代后期亚洲经济衰退后,开始提供覆盖广泛的医疗保险;在美国,“大萧条”是社会安全体制的前奏;在英国,二战废墟中催生出全民医保体系。

“新常态”的重点在“新”,它势必引发一连串的“新”——新经济、新秩序、新生活运动、新模式。主导这一切的终归是新思维外加想象力。中国讯息网发布chinaxunxi.cn

病毒让电影般的情节变成现实,变化来得太突然,也迫使我们意识到对未来要有更多的想象力,甚至是用新思维去引领新常态。

官僚体制一般对过去比较熟悉,做事有既定模式,对未来未必有足够的想象力。况且,决策不可能脱离一定的常规和逻辑,一下要回归传统,一下要新奇创新,再好的脑子也转不过来。因此,“后冠病时期”的变革不应惯性依赖政府从上至下推动,要如何在新常态中过得更好,是一道“全社会”习题。

其实,第四代领导人已多次提及“全社会”。媒体去年报道,第四代领导团队鼓励国人在对政策感到不满时,别光说不练,而是要合作参与制定政策,加入努力解决问题的义工和非政府组织行列。

疫情来袭,等于给“以行动彰显民主”一个全民实验的机会。

全社会参与的前提,是要有生机勃勃的公民社会。原以为大部分国人长期依赖“无所不包”的政府,但疫情期间却让人看到另一面。

从个人到团体,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守望相助,有人在前线支援医疗团队或给弱势群体送食物,有人在后方默默缝制口罩,有人挺身而出制作翻译平台,助医疗人员与客工沟通,有人在面簿上开设群组为小贩做宣传。当有人转发假消息试图混淆视听,也会有人转发经澄清后的信息。

作为思想市场的一员,知识分子也“以行动彰显民主”,用讲或写的。好些论坛改以网上举行,让更多人有机会听讲。知识分子就疫情引发的时政课题立场各异,不管是主流观点或非主流观点,只要不是肆意谩骂,都能激发人们去思考。

一个影响较深远的议题是,我们是不是该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及社会面貌?不再高度依赖廉价客工,蓝领工作更多由新加坡人自己承担,提升底层劳动力的工资并给予他们更多尊重。国民须共同承担成本增加的负担,并提升富人税更好地分配财富,缩小贫富差距?

“后冠病时期”充满不确定性,强政府和强社会“强强联手”,才能有效抵御各种外在冲击及推动内在良性改变。

强政府继续提供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公共服务和法治环境;强社会可弥补政府的盲点或不足,想政府所想不到的事,然后促进改变。当然,强社会也必然会有公民参与对公权力的监督。

冠病疫情暴发后,网络上疯传一个梗,谁是公司科技变革的推手?不是总裁,不是IT人员,答案是“2019冠病”。沿着同样思路,谁是“后冠病时期”时代变革的推手?答案:我们。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特稿:新加坡疫情最新消息,疫情后能回到曾经吗?”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