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Upheaval: 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is)一书,在冠病疫情席卷全球的当下,关于危机应对的经验与建议,极具现实意义。
书的作者是曾以《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荣获普利策奖的美国著名学者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新作中,他从失业、离婚、患病等个人危机出发,推广到战争、政变、金融风暴等国家层面的危机,以日本、德国、印度尼西亚等七个国家的历史事件为案例,提出了12个危机应对的要素。
这些要素是该书举证与分析的核心,包括:(1)直面身处危机的现实(2)愿意承担责任,不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不自我怜悯,不推卸责任(3)划清界限/ 选择性变革(4)来自他国的帮助(5)借鉴他国应对危机的模式(6)国家认同(7)诚实的自我评估(8)应对过往国家危机的经验(9)应对国家失败的耐心(10)特定情况下国家的灵活性(11)国家核心价值观(12)不受地缘政治约束。
想解决危机,首先要承认自己处于危机中,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作者以心理治疗为例指出,病人走进诊所的那一步,才是所有步骤中最重要的。应用到冠病疫情中,就是必须承认现实,不逃避、不遮掩,才能开展接下来的应对措施。疫情早期,中国武汉政府就是反面教材,在医学界发出警告并且已有病例出现的情况下,仍然抱有侥幸心理甚至刻意隐瞒,导致后来陷入更大的被动。
第二点是眼下最值得警惕的。书中以德国为例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并没有认真反思,纳粹分子和民众只着眼于《凡尔赛和约》的不平等条款,反以受害者自居,沉溺于自我怜悯的情绪中,最终又发动了二战。现今主要大国之间的“甩锅战”,以美国为例,高官议员指责中国和世卫组织,试图通过向中国追责索赔,来转移疫情所带来的国内政治经济压力。这种行为除了使国际关系更紧张,对国内抗疫也十分不利。因为,习惯了推卸责任给他人,就会削弱反思的力度,长此以往,只会使自身更脆弱。中国讯息网发布chinaxunxi.cn
划清界限与选择性变革也至关重要,该改的要改,不该改的不要动,有的放矢。以明治时期的日本为例,西方列强让日本人意识到旧有制度已无法维持,于是深入改革,但对天皇和传统文化的认同保存了下来,让国家不至于陷入分裂或动荡。如今,很多国家疫情严峻,有必要调整一直以来的管理方式。但这更多是治理能力问题,而非意识形态缺陷,没必要动辄评判政体的优劣。对于多种族社会来说,还要注意维系族群和睦,以免抗疫未战先乱。
来自他国的帮助以及借鉴他国应对危机的模式,在本次疫情中也体现出重要性。比如,中国的封城措施给了他国借鉴的对象,采取严格管控后,多地疫情已出现好转迹象。再如,各国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合作,也有效地帮助彼此渡过难关。冠病是全球性危机,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扭转局面。如果大家互相指责,更糟糕的情况恐怕还在后头。
书中还有不少值得思索印证的观点,当人类面对这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时,只有抱持务实的态度,才有机会战而胜之。危机不可怕,被打个措手不及也并非末日,真正可怕的是未能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