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两会-中国讯息网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两会

作者:韩咏红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5-15 20:05:58

记得我第一次采访两会是在2006年。说来羞愧,当时驻京虽已半年多,但全国两会开跑时我仍一头雾水。记忆中,某日在人民大会堂一楼,在彷徨中将指示牌看了好久,上面写着今天某某团开放,某某厅在哪儿。我盯着指示板,希望能参悟出什么玄机,悟出这个汇聚中国党政军商等各界最具影响力大员的5000人大会,里头有几层结构、多少系统?多少理念与人情在交换?这些结果又会怎么样影响中国和中国人的未来?

盲跟前辈、偷师同行,那年两会尾声时,我才从纷杂的信息中拼凑出一次两会的流程。但要说对两会形成框架性的认知,还需时两三年,而且依然无法认识全。

有人说,中国是一本大书,两会就好比这大书的目录,而且只是“当下卷”的目录,尚不包括“历史卷”。当下目录随着时代演变不断更新,折射出中国国内外千变万化的形势,因此从2006年至今,每回采访两会都是个人与体力脑力的艰苦斗争,但每回都有新的学习。反之,如果只图看个热闹,两会这个万花筒里也绝不乏话题,众生相中总有素材能满足看官的八卦瘾。

在冠病疫情威胁下,今年的中国两会推迟到下周举行,据说会期大幅缩短,记者人数从几千个大砍到几百个,许多人到现在都拿不到记者证。这个巨大落差,更让人怀念亲历过的两会。中国讯息网chinaxunxi.cn

那些年的两会,真精彩。

恒大老板许家印的爱马仕腰带、李小琳一身名牌的“政坛时装秀”……这是早些年的花边;而随着当局加强纪律管理,委员代表的表现变得一板一眼,两会中还是有爆点。2018年两位女记者的“飚戏”,神乎其技的翻白眼功夫抢光了眼球,还点燃真假外媒的话题。

但两会绝不只有戏精和八卦。这些年来的两会,除了公布政府的年度计划、披露军费数字、GDP增长目标、通过五年计划等,也让全国上下聚焦到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官员财产公开问题、各级政府晒账本、三公消费的惊人——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2012年就在两会上警告,全国政府机关饮酒量总和是每年喝一个“西湖”。

许多重磅高层信号也是在两会上或会前释出,比如最高领导人指明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发文禁止“高级黑”“低级红”。chinaxunxi.cn

曾经,两会犹如实况剧场,展示一名高干轰然倒台前的最后过程。

这里说的是前中共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2012年两会召开时他还端坐台上,从容面向媒体回答问题,期间一次全体大会他失踪了,后来又如常亮相。那年两会闭幕当天,时任总理温家宝在记者会上罕见地训斥“现任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必须反思(王立军事件)”,震惊四方。听熟悉情况的人说,他在两会闭幕后、众人走出大会堂时就被扣留了。

也有官员在两会上展露人性化的一面,表现出幽默感。2014年政协大会发言人吕新华被问到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是否出事的敏感问题,他原则性答完后微笑、略带歉意地补上一句:“我只能回答到这样了,你懂的”。一句“你懂的”,让全场亮了。

诚然,两会年年开,数千委员代表行礼如仪地走流程、听报告。他们在公开场合多数只是表态,宣示如何拥护中央决定,将如何履行大会报告的要求,让会议显得沉闷低效。众人的食宿开销、保安要求、交通保障,也被质疑为资源浪费和扰民。这些年两会加强纪律,食宿统一标准,进入会场甚至不准带手机,也让与会的商人、港区代表大呼难受。但是总体而言,在中国的现实选项中,还没有比两会更好的多方参政议政方法。

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下,交锋都是在幕后、在非正式场合下进行,不到撕破脸时绝不会公示于人。而尽管外人通过两会能看到的,也只是台面上对外展示的一面,但已是一窥高层互动的难得渠道。

中国官方肯定不乐见外界热衷议论两会八卦或官员倒台信息。然而,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两会的持续开放,中国高层不再显得抽离神秘,而是增添了真实与稳定感。我记忆中的两会,就是生动、鲜活的。从这个角度说,那些推动中国信息开放的官员,一定要记上一功。

在疫情下,今年两会采用封闭式管理,外媒很可能会十多年来首次被拒于人民大会堂之外,衷心希望这只是非常时期的举措,不会成为常态。中国领导人说,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历史也证明,开放意味着自信和强盛。我相信中国不会因西方国家一时拿冠病责任做文章就向内收缩,也相信世界未来仍会继续需要中国的市场、需要与中国互动,更希望局面将是如此。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两会”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