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在全球的迅速蔓延,很大程度上被归结于当今如此高密度的全球化。冠状病毒是否会杀死全球化及其供应链?
当中国封锁自身城市,以经济停摆作为代价来减缓病毒传播时,世界发起了这样的疑问。不过显然,中国经济已经在逐渐恢复,并且迅速做出反应,确保其全球主要经贸伙伴的生产不受到影响。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不会让冠状病毒杀死其全球供应链。
只是,当冠病疫情过去时,全球化即使不会出现明显的衰退,全球化贸易与供应链,势必不得不面对新的调整。冠状病毒让很多国家,尤其是像美国这样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突然发现,诸如医药品竟然成为自己一大国家安全漏洞。
2020年3月4日,中国新华网刊发了一篇名为《理直气壮,世界应该感谢中国》的文章。文章认为美国包括口罩、药物等大多数物资是从中国进口的。如果中国宣布药品禁止出口,美国将会陷入冠状病毒疫情的地狱之中。
换句话说,自冷战结束后,尤其是中国在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化进程加速,欧美很多国家的制造业完全转移出去,到诸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设厂生产。中国垄断制造业的后果就是,中国得以控制美国的医疗保健物资供应。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活性药物成份制造产地,活性药物成份是医药的最主要原料。几乎所有用于高血压、癌症、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基本药物中所使用的化合物都来自中国。重要医疗技术中的关键元件也是如此,包括CT扫描器,X射线机,超声设备。
美国制药最薄弱。截至目前,美国超过90%的抗生素、维生素C和布洛芬是在中国生产的。比如四环素、青霉素等老牌抗生素药,美国已经不生产,都从中国进口。治疗肺炎的头孢菌素,专家相信,中国是唯一的原料供应国。
前述的新华网文章暴露出了某种极为短视的自负,让其他国家可以以此为借口批评中国。类似这样的观点也是在印证特朗普的主张,即把制造业带回美国观点的正确性。
现在,主张把诸如医药相关领域的制造业及生产带回美国的美国国内舆论已经逐渐形成。让美国成为世界的医药箱,而不是中国,将是再度彰显美国要承担其世界领导地位的最佳宣言。正如其在二战中所扮演的“民主军火库”一样。
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所以它将会对经济和产业链重新做出评估。特朗普的贸易战无法实现的脱钩,在冠状病毒的影响下,却极有可能成为现实。即使不是完全的脱钩,关键性、战略性领域的脱钩也是必然的,比如此次的医药行业、未来的5G、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及产业,脱钩或半脱钩必然成为现实。
欧洲国家会如何行动?中欧没有直接的战略竞争关系,但同样经此一疫,恐怕同样会做出类似的调整。
当疫情从亚洲转移到欧洲,欧洲国家却突然发现自身缺乏太多的医疗物资,需要依赖从外国,尤其是中国进口。但这还不是关键所在,更为主要的在于全球政治格局正在变化,欧洲须要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世界大同式的全球化并未到来;相反,中美关系的裂痕越来越大、越来越紧张。中美新冷战,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
中美在媒体领域的“开战”,被视为更接近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冷战”开端。中美关系的恶化以及冠病疫情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变化,将令欧洲未来发展发生转变。
虽然欧洲国家一直以来试图成为全球政治的第三极,但欧洲显然是个“大国”(如果可以称为国的话),而非“强国”。尤其是此次在疫情的冲击下,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到欧盟内部的不协调、不统一,民众更效忠于自身的国家,而非欧盟本身。即使是处于事实上盟主地位的德国,其医疗物资也是优先给予本国居民,而不愿出口援助其他欧盟国家。这对于一体化进程以及所谓的自由贸易等,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中美正在加速决裂,而各国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汇合而成的情绪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当冷战结束时,福山声称历史已经终结。但实际上,今天我们看到一些国家的威权政治、强人政治正在回潮。在这波全球化的民粹主义推动下,极端政治人物及政党正在蓬勃发展,甚至取得一国的执政权。历史远未终结。
所谓的国际自由秩序是建立在美国的领导及其主要世界组织之上的,但现在,全球性的领导危机正在逐渐呈现。国际组织依旧未能快速回应全球性问题,或者说因为主要大国之间的争夺与紧张关系,这些组织正迅速被边缘化或处于瘫痪状态,比如世贸组织上诉机构等。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国家显然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利益,无论是基于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或是建立在欧盟统一政治框架之下的区域政治组织,调整其全球化供应链,避免在新的政治危机来临时遭遇重创,将是不得不为之的选择。法国总统马克龙近年来就不断强调反思欧洲、反思西方模式,由此调整欧洲国家在近20年里形成的政策惯性与思维,以适应新形势的到来。
以上对过去20年全球化的调整,即使不是立竿见影式的,也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必然。过去那种崇尚自由化的全球化,随着中美两国进入战略竞争状态而不复存在。当然,如果中美能够在危机中重新学会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与问题,两国关系还是存在一定的回旋空间。只是,这种可能性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