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自然 事不宜迟-中国讯息网

拯救自然 事不宜迟

作者:恩瑞克·萨拉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3-28 11:45:26

世界正站在十字路口。地球生物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未来,已危在旦夕。人类对于财富的追求,已经超出了限度。

研究表明,我们已经改变地球75%以上的无冰土地。地球一大半宜居表面被用来生产粮食,荒野占地球面积已不足25%。海洋也好不到哪去。过去几百年里,90%的大型鱼类从海洋消失,63%的鱼类被过度捕捞。

更糟糕的是,1970年以来,工业、农业和森林砍伐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度增加。人类造成的变暖在加速,我们已不能继续无视大自然的消失或气候变化的威胁。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到2030年无法降低土地转换和温室气体排放,就不可能把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前工业化水平2摄氏度以内(这是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此外,即使是1.5摄氏度的升温,也足以给地球生物造成重大威胁,加快已经开始的第六次大灭绝。随着生态系统的崩溃,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的生活质量都将下降。

当生态系统受到损害时,其所提供的自然公共品——清洁的空气和水、农作物授粉和风暴防护——将不可避免地下降。研究表明,在未来30年,清洁水源的减少,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暴和干旱的加剧,可能会使1亿人流离失所。

人类不会是世界变暖的唯一受害物种。毕竟,我们与大约900万种动植物共享地球。随着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大小物种都会日益承受压力,它们要么适应,要么凋零。许多物种将会灭绝,地球需要数百万年时间,才能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地球从根本上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人类自身所受到的影响也将是直接且深远的。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必须记住,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是不够全面的协议:它解决了全球变暖的原因,但没有解决所有生命都必须依靠的自然系统所面对的威胁。如今,只有15%的陆地和7%的海洋受到保护。但研究表明,到2030年,我们必须保护两倍于此的陆地和四倍于此的海洋,才能勉强保护基本的生态系统,以及避免气候变化的最严重灾难性后果。因此,保护大自然正是在不断变暖世界中保持繁荣的缺失环节。

今年晚些时候,联合国气候多样性公约峰会将在中国昆明召开,科学家和其他相关利益方制定了全球自然保护协议(Global Deal for Nature)。这是一项时效性强、科学驱动的计划,旨在到2030年保护30%的陆地和水域,也有助于实现在2050年之前,确保50%地球面积保持自然状态的目标。在下一个十年,我们必须在保育方面取得比上个世纪更大的成就。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且集体地促进保育工作。

与受保护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一样重要的,是自然区域的多样性和健康状况。陆基保护必须捍卫生态系统,以支持受威胁物种,减轻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海洋方面,避免物种崩溃和保持可持续渔业,必须全面保护重要栖息地、濒危物种和迁徙通道。

尽管任务非常艰巨,但到2030年保护30%陆地和水域,完全是可以实现的。持怀疑态度的人会认为,我们需要利用这些陆地和海洋,来养活预计到2050年将共同拥有这个地球的100亿人口,而所提出的保护措施过于昂贵或具有挑战性。但是研究已经表明,只要政府和企业的政策、生产及支出发生变化,在现有消费模式下使用现有技术,就可以实现这个30%的目标。

此外,只要减少粮食浪费,我们目前的农业土地就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不过,我们还须恢复近海的人工渔业,发展可再生农业和重建土壤,以提供更健康的地方粮食,以及吸收我们排放到大气中的大部分碳污染。

如果我们每年重新分配一部分给予不可持续渔业和农业活动的补贴,就可以保护每年为人类提供价值125万亿美元的“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地区。通过识别和减轻企业的自然风险,我们可以创建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有益的可持续经济。

我们有机会实现这一点。保护更大一部分自然界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但这将为人类以及与我们共享地球的所有物种,确保一个充满活力的未来。全球自然保护协议以及巴黎气候协定,能够拯救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和丰裕性。我们的未来取决于如何应对这项挑战。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拯救自然 事不宜迟”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