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伙伴公然阋墙为敌,当然是一件大煞风景之事。接下来沙特与俄罗斯究竟谁能忍受不断走低的油价煎熬,就要看双方各自的真实家底了。
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录得海湾战争以来最深幅度的单日重挫,出现超过30%的单日“史诗级暴跌”,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进入2020年以来,已经无数次被残酷地摔打到冰冷的地板上。在突兀而起的石油熊市背后,弥漫开来的是“石油战”的滚滚硝烟,以及熙熙攘攘穿梭于油价博弈通道中的逐利魅影。
基于对全球经济增长在2020年进一步放缓的判断,国际能源署(IEA)在开年伊始,就将今年原油市场需求增速下调至每日80万桶,远低于10年均值的每日130万桶。
春江水暖鸭先知。由14个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油盟)成员国,外加俄罗斯等10个国家组成的“OPEC+”,在2019年底就已经提前做出了反应,并达成了在前期已经减产的基础上,再增加每日50万桶至每日减产170万桶的协议。在“OPEC+”的伙伴们看来,如此大尺码的主动减产,应该能够对石油价格形成不小的支撑。
然而,突如其来且蔓延至全球的冠状病毒疾病疫情,打破了所有人对原油市场的预期,IEA迅疾出具了将2020年石油需求在前值基础上,砍掉每日36万桶的权威报告。惶恐之下的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也马不停蹄地召集“OPEC+”成员国紧急集会,在提议延长现有每日170万桶减产计划至今年年底的同时,希望在此基础上额外减产每日150万桶。
虽然在新增减产计划中,非油盟产油国只负担三分之一的减产任务,但俄罗斯还是以不可调和的口气毅然给予了回绝。深化减产协议于是惨淡告吹,延长当前减产协议至今年年底的倡议也无疾而终,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随后作出了飞流直下的惊悚反应。
对于俄罗斯的背道而驰,沙特接着抛出了反向“杀手锏”。一方面,沙特作出了大幅降低售往欧洲、远东和美国等市场原油价格的决定,折扣幅度创下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以本国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也是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商沙特阿美为炮车,沙特打出了将产能从原有每日970万桶,增加至每日1200万桶的重型炮弹。
比较发现,沙特石油甩卖幅度最大的是欧洲市场,而欧洲恰恰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出口阵地。沙特的目的非常明确,通过史诗级别的降价促销,阻塞俄罗斯的欧洲市场命脉,进而倒逼俄罗斯回到谈判桌上来,整齐划一地迈动减产步伐。
但是,俄罗斯绝对不会在沙特的发飙面前简单认怂就范。在每日150万桶的额外减产提议中,俄罗斯是接下减产作业最多的非油盟产油国。俄罗斯有底气认为只要自己不同意减产,其他非油盟成员国也绝对不会跟进;而更重要的是,最近几年俄罗斯不断在全球许多地区新建与扩建能源输出通道,其中包括可以向欧洲国家输出550亿立方米的“北溪—2”管道项目,以巩固和提升自己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占有份额。并且俄罗斯也不只一次地对外表示,要通过扩产来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政策导向,可这一点无疑又与沙特等油盟国家通过石油溢价获取高额回报的目标南辕北撤。
合作伙伴公然阋墙为敌,当然是一件大煞风景之事。接下来沙特与俄罗斯究竟谁能忍受不断走低的油价煎熬,就要看双方各自的真实家底了。由于供给的增加与需求的萎缩,IEA等国际权威机构预测,今年国际市场油价可能跌至每桶35美元,甚至出现了每桶20美元的悲观预期。对此,俄罗斯官方已经拍着胸部告诉外界,自己可以承受长达10年低至每桶25美元的原油价格。
数据显示,俄罗斯目前有外汇储备570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四,而且外储规模超过主权债务量,且债务占比只有16%,处在主要国家的最低水平。同样,沙特也有5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五,同时债务占比25%,也处较低水平。
沙特恐后劲不足
既如此,无论是俄罗斯还是沙特,都不存在因油价下跌导致财政进账减少,从而发生违约以致损害自身信誉的风险,等于双方拥有着“石油战”中势均力敌的拉锯资本。
但是,对比一下总体财政状况,两者的强弱程度便可见分明。最近几年,为应对油价持续下跌,俄罗斯不断紧缩财政与削减支出,财政盈余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8%,处于非常安全的地带,并且俄罗斯手中还有高达1700亿美元的国家财富基金。与此同时,俄罗斯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不断稀释财政对石油贡献的依赖,石油收入在俄罗斯财政收入中的占比降到了50%以下。
对比而言,已经持续四年亏损的沙特国家财政至今未见好转迹象,账面上还挂着近千亿美元的赤字;而且沙特的石油收入对财政贡献高达70%,属于典型的“石油财政”。因此,按照高盛的测算,以2019年的最新财政收支状况为参照,油价若为每桶51美元,俄罗斯便可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但同时沙特却需要每桶92美元,为俄罗斯的两倍。显然,相对沙特而言,俄罗斯更具备石油价格的抗跌实力。
当然,雄厚的财力在决定俄罗斯不会对沙特轻易服软的同时,被动卷入“石油战”的俄罗斯还有另一个非常主动的诉求,那就是乘机打压与湮灭美国页岩油气的嚣张气焰,维护与巩固自己的全球市场份额。在这一点上,沙特与俄罗斯又有着惊人一致的诉求,并且两者完全可能再一次联袂扬起打向美国的拳脚。
早在2014年,为打垮美国页岩油公司,以沙特为首的油盟国家大肆增产,导致油价从最高点一路巨挫,最终抵至每桶25美元的阶段低点。不过,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还是未能阻挡美国页岩油企业圈城掠地的步伐;相反,这些新的油气生产商依靠从资本市场融资所建构起来的强大财务底气,继续横冲直撞。无奈之下,油盟向俄罗斯等非油盟成员抛出橄榄枝,最终形成了“OPEC+”。
过去四年中“OPEC+”大体保持了同向而行的姿态,先后三次减产协议也有效托住了惯性寻底的石油价格,并维持了全球原油供需的弱平衡。但连续减产也却让美国页岩油厂商乘虚而入,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资料显示,去年美国原油产量创下了破纪录的每日1222.6万桶,超过沙特和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生产国。按照IEA的预测,今年美国原油日产量有望达到每日1320万桶,并成为石油净出口国。
虽然美国石油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只有18%,与OPEC超40%的占比差距不小,但任何单个经济体都无法与美国抗衡。因此,联合起来共同抗击美国试图成为全球石油出口老大的图谋,就成为沙特和俄罗斯心照不宣的选择。
实际上,相比于沙特,俄罗斯有着砍断与剪除美国油企飞翼的更强烈冲动。今年以来,美国除了就叙利亚问题通过了对俄罗斯更严厉的经济制裁外,特朗普还将奥巴马时代因乌克兰问题和克里米亚问题,将对俄罗斯的商业制裁延长一年。不仅如此,由于美国的页岩气目前所出口的20多个国家,仅限于拉丁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且由于欧洲市场上俄罗斯天然气价格显著低于美国天然气,导致美国始终未能撬开欧洲市场。
作为一种失意性报复,美国对“北溪—2”项目不断搅局,甚至提出了愿意自掏腰包,为欧盟提供10亿美元的能源项目资金支持,以降低欧洲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最终,原本去年年底竣工的“北溪—2”项目至今还在延期。
作为对沙特升级“石油战”的主动性回应,当然也是间接射向美国页岩气生产商的一支利箭,俄罗斯表示,准备将产量再提高每日50万桶,使国内石油产量达到每日1180万桶。这将是后苏联时代的最高水平。对比发现,沙特原油开采成本低于每桶10美元,俄罗斯石油开采成本约在每桶20美元至30美元,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平均在每桶45美元。
也就是说,当油价开始低于30美元时,沙特与俄罗斯仍在忙着数钱,但美国页岩油商却在呜呼求存。
照目前的油价,除了埃克森美孚、西方石油等五家页岩油生产商尚能维持薄利外,其他100多家美国页岩气公司均已陷入亏损泥潭。未来油价如果继续承压,页岩气开发商只能集体停产。由于页岩油几乎贡献了美国原油的全部增量,到时且不说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油生产国的位置能否保住,其试图成为世界最大石油净出口国的梦想,也可能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