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浅中医,防大疫就如治小病,无论是佛系也好、武当派也罢,重点是平时下足功夫,就算分组办公也能照常运作,才不至于危机之中乱了阵脚。
这段时间无论是跟朋友或者受访者见面,互相道安之后的第一个问题往往就是“你分了吗?”对方也会意地回答“早就分了,别担心,我是干净的。”
沙斯期间,在家办公、视讯会议还没那么流行,办公室分成两组作业,并不是每家公司都做得来。但现在不同,每个企业每个职场,只要不是前线人员,几乎都具备在家办公的能力。不仅两组互不见面,同事间各自见面机会也少了;还有人专门出手册,教导大家如何在家办公又保证效率。网上教学、网上订餐购物,网上问诊,几乎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便能解决很多事情。
科技和职场文化的变迁,使一些以前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事情变成了生活常态。就连这看似很自然的业务延续性计划,各政府机构都出台指导原则,当中的细致程度,能让人对新加坡的抗疫工作见微知著。
比如,人力部网站的冠状病毒相关问答已经达90条;新加坡企业发展局针对企业发布的职场防疫准则更是工笔画风,什么“洗手至少15到30秒钟不但能让双手闻起来清香,也能把细菌减少99%”“水银温度计使用前要甩一甩,把汞柱甩到35度以下”,还有“洗温度计时,只清洗跟口腔或皮肤有接触的地方,因为温度计未必防水……”
卫生部和国家环境局针对非医疗环境和住家,发布了一套如果出现确诊病例的清洗和消毒准则,列出一张活性成分浓度足以杀灭冠状病毒的产品清单,甚至交代别用喷雾瓶喷消毒剂,因为这可能让病毒喷散开来。
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好,从预防的角度来说,跟花9亿元兴建国家传染病中心、培养全国70多名传染病专科医生,或者动员900个家庭医生诊所,以津贴价格作为治疗呼吸道感染病患的第一线发烧诊所同等重要。用最低的成本就能将风险减低,工程学里“最低合理可行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在新加坡的抗疫行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原则说,想要把风险降得越低,成本也会相应提高,上升的成本曲线和下降的风险曲线,交叉点就是既不会耗费不成比例的成本、又可以把风险压至可以接受的范围。只不过,这个交叉点放到不同的情境中,会变成很难掌握的平衡点。要做多少、能做多少,度量的不单是政治勇气、自身国情、对风险的容忍程度,更重要的还是长期建立起来的制度和遵守制度的文化。
从大家看得到的在关卡设立体温检测、针对特定区域限制人员进出、让每个确诊病例都住进负压隔离间、就算在家隔离也要定时派人打电话查行踪,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集合顶尖科学家在病毒和疫苗研究上争分夺秒、预先把临床研究的各项批准流程整理出来以加快程序,公共卫生的防治工作,就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得精细地掌握火候。
不过,这次疫情也暴露出一些急需改进的短板,比如多年以来想要达到的一个病患、一个家庭医生的愿景,因为缺乏硬性规定,加上让所有病例连网的国家电子健康记录还不到位,有些确诊病患发病初期,一连看了不同的医生才被转介到医院。诊所之间如果没有连网,也不清楚病患之前的动向,造成对社区不必要的风险暴露。
另外,中医诊所和药行同样作为前线治疗机构,在疫情初期并没有得到同等的重视。中医师不像西医那样,比较能有组织地从固定供应商那里获得医疗用品。中华医院一度口罩货存只剩两周,得反过来向大众求助募捐口罩,但在两周内就筹得超过3万6000个口罩,足以应付四个月需求。或许今后中医也应该被纳入统一的防疫体制当中,包括控制每个医师疫情期间能到多少诊所行医,以及让病例连网。
病从浅中医,防大疫就如治小病,无论是佛系也好、武当派也罢,重点是平时下足功夫,就算分组办公也能照常运作,才不至于危机之中乱了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