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以来,中日关系逐步改善,重回正轨,但随着近期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在两国扩散,也有舆论开始关注疫情对两国关系的可能影响。就目前情势而言,或有以下四点值得观察。
就外交而言,从日本部分媒体报道来看,日本国内有舆论担心,疫情是否将影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春天的访日计划。尽管部分报道推测,疫情或将影响中日的某些事务筹备会议,但应注意的是,从此前2月5日中国外交部网上例行记者会,及日本内阁秘书长的相关发言来看,两国仍在积极地开展努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已在上周访日,以就相关事项开展协调。
这些皆表明,中日高层仍就预定计划积极努力协调。观察局势,有必要抱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态度。从根本上讲,中日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受到两国的各自情况、对外目标及其他大国关系与国际局势的推动。
目前来看,全球化与自由贸易、中国发展的机遇、中日经济联系、中日多领域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美国调整对日安全与经贸政策等等,皆构成推动中日关系前进的重要动力。故而,观察家应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持有长期的信心。
就经贸而言,在日本一侧,围绕中国游客的经济业态及对华或在华日企业务,无疑将受到疫情扩散的影响。疫情扩散也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但应注意,目前其影响主要集中于消费、交通及某些服务业领域。因此,其影响多是一种消费抑制或延迟,而不能认为中国消费出现实质萎缩或降级。总的来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主要动力及转型趋势,仍旧趋稳。
实际上,在2月7日的中美两国元首电话通话中,双方也强调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以及美国对中国经济发展抱有信心。此外,还应注意的是,2月1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又对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了重要研究。就此而言,疫情的影响在时间与程度上总有限界。中日的经贸需求与发展机遇仍旧巨大,故两国可就疫情与经济、商务往来,保持密切沟通,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相关事宜。
就国民交流而言,疫情发生以来,从民间团体、企业、地方政府直至内阁部门,日本各界对中国给予了诸多支援。这些支援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受到中国国民好评。不仅如此,印在日本支援物资上的古典诗句,更引起中国国民的注意;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以汉字及文言为主要载体的古典文化,是中日乃至东亚所共享的宝贵文化财产。
从历史来看,两国如遇重大灾难,多有相互支援之举。在国际关系中,国民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社会及民意作用,而重视国民与文化交流,更是中日关系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无疑,该经验仍有益于当前中日关系。
两国对疫情的共同关注,也反映了在全球化时代,随着相互依赖的国际体系的形成,各国利益互含性、联动性增强,故在应对地区及全球问题方面,国家间合作及一体感尤其必要。具体到中日关系,两国同为世界重要经济体,且地理相邻、文化亲缘、国民交流频繁、经济联系紧密,两国利益高度相融。
在此背景下,中日可就综合防疫及医卫问题开展合作,提供便利,积累互信。实际上,两国在经济、文教、科技、社会、环境及非传统安全等诸领域,皆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日友好与合作,既是两国发展与利益之客观需要,也可反向厚植两国间之互信与地区一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