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充满不稳定因素的时期,只要大目标不变,本就应该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可以暂时不浪漫,但不能浪费。
问一问,发现身边还真的有朋友为了看懂韩剧,用了技能创前程的500元培训补助学韩语;也有邻居阿姨用这笔补助,抵消了学花卉栽培和营养烹调的学费。也难怪这次政府宣布再给国人培训户头添钱时,记者第一个问题马上就是:到底多少人把这笔补助用在工作所需?
从理念出发向政策转化,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况且若熟知“技能创前程”这五个字背后的一套价值基础,大概就能够理解政府所面对的挑战。
2016年技能创前程计划推出时,我还是负责跑人力专线的记者。我对这项崭新计划的初步认识,一直都是时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所勾勒的一个浪漫梦想:不论年龄、学历、背景,国人都应该有自主选择并平等享有教育的机会,在任何时候都能轻松地展开学习之旅。因此,只要是年满25岁的国人,一开始都获500元培训补助,使用也没有期限。
这大概是我国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首次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平心而论,除了培训机构中有些害群之马,尝试骗补助款而让计划蒙尘之外,这项全国运动大体上还是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不过,因为技能创前程同时承载与被迫承载着宏观的思维导向,与具体的培训和技能提升目标,两者又有矛盾之处,它在实行与收效方面也注定比其他政策复杂。
近几年在阐述技能创前程的效应方面,我就发现政府领导都有些小心翼翼。例如,王乙康自出任教育部长以来,就不只一次强调,技能创前程不只涵盖500元的培训补助,还有一箩筐的其他计划。
对于到底有多少人用补助来津贴工作需求相关课程,王乙康的答复极为谨慎:一、超过九成是用在与工作相关的课程上;二、学韩语可以为了看懂韩剧,也大可用在工作上,并且确实也有人将补助金花在烘焙和插花等课程上,但他“不想妄下判断”,因为“看似休闲”的活动,可以是职业技能,甚至可以拿来创业。
我一直是技能创前程计划的推崇者,甚至亲身实践,而且还以“最浪漫”的方式做到。2018年,我申请约九个月的无薪假,除了一部分时间到英国上短期课程,其余时间都在新加坡“自学”,包括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自修,也把培训补助用在上用户体验设计与绘画课程上。
那或许是我在职生涯中至今最美好的一段时期,当时学会一个英文单词叫“autodidact”,指一个人可透过自学不断求进步,以“永不毕业”为目标。因此,对技能创前程怀揣着许多精神层面遐想的我,每每听到有人追问补助的使用对事业的具体成效时,都想翻个白眼,请大家不要那么肤浅。
如果因超过九成的补助用在与工作相关的课程上,就断定技能创前程成功,那就大大误解这个计划的本质内涵了。衡量计划成效,最终必须看政府是否能从顶层设计,打破教育资源原本难以融通的制度壁垒,让这些资源不局限于某一个阶段,尤其是求学时期。这相信便是尚达曼所一直强调的新型社会流动性。
若是这么衡量,我国教育体系的重心如今还未真正往这目标倾斜,任重道远。
不管王乙康或尚达曼,近几年在评估技能创前程的成效时,也没有把话说满。政府财政预算案今年10月再给国人填补补助金时,除了适时地把握冠病疫情期所提供的培训“窗口”,有两处新细节相当关键。首先,这次补助设五年期限;另外,40岁至60岁国人能得到额外500元补助。
这未尝不是在这项计划处于刚生根、未开花的重要酝酿期所做的重要调整,让它更具针对性,也推动国人认真看待这笔补助。当然,对学习持有某种浪漫幻想的人,可能将之视为“向现实低头”。但技能创前程走过这几年,也是时候实际地考虑成本效应了。尤其在经济充满不稳定因素的时期,只要大目标不变,本就应该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可以暂时不浪漫,但不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