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举行的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投资制作的《美国工厂》获最佳纪录长片奖。
去年8月上映的《美国工厂》因话题敏感、内容精良,引发中美两国观众热议,更获得外界一致好评。
这部历时三年拍摄的纪录片,讲述中国福耀玻璃集团接手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将其改为玻璃制作工厂,并雇用上千个美国蓝领员工,双方遭遇了一系列文化和制度差异引发冲突的故事。影片以中国企业家曹德旺为“模特”,戏剧性的冲突和超乎想象的悬念将本片推向一个个高潮。
该纪录片既反映了美国制造业的软肋——蓝领工人成本高、企业沉重负担,也暴露了中国企业家在异域办厂中所遭遇的种种不适。不过,中国制造的功夫最终突破制度障碍、文化藩篱、管理冲突,在美国取胜,为中国制造在美国施展拳脚提供了一个范本。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不只是福耀美国工厂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这场风波,更是一场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制造业之困境。所幸的是,曹德旺开办的福耀美国公司自2017年年中转亏为盈后,连续两年盈利,2017年和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508万美元和2.4亿美元。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中国制造在帮助美国制造,值得称道。
这也说明,只要中美相向而行,坚持经济全球化、贸易多元化理念,合作共赢是大概率事件。在世界经济下行,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的情势下,《美国工厂》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是富有深意的。
虽然该纪录片对中国企业家的管理风格作了许多批评,但曹德旺很淡定,他说:“纪录片获奖我很开心。虽然纪录片对我有很多批评,但是我这么大的工厂,我不知道谁能做到和我一样的份上。我非常骄傲的是,在纪录片拍摄的四年半时间里,我和我的美国工厂毫无保留地公开一切,我相信美国的企业也做不到这样公开透明。”
可以说,是曹德旺掌握的中国制造功夫,成就了纪录片《美国工厂》,影片客观上是在宣传中国制造的魅力,所以更值得点赞。中国制造将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不管怎么困难,都在想方设法坚守,朝着“诗和远方”努力,体现中国制造的韧性和生命力。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纪录片《美国工厂》也揭示了一个道理,中国制造的功夫在海外也有用武之地,关键是要有应变能力,熟悉并适应工厂所在国的法律和人文环境,加快本土化进程,让中国制造在海外站稳脚跟。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赖克特(Julia Reichert)和博格纳尔(Steven Bognar)夫妇在领奖时用中文说:“谢谢曹德旺!”其实,还应加上一句“谢谢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