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到现实-中国讯息网

从电影到现实

作者:任其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2-16 11:55:03

去年12月看了一部电影《吹哨人》,名字起得很好,但是剧情很烂。“吹哨人”这个概念没有得到导演的深挖,对剧情也没有推动作用,只是一个吸引观众的“花瓶”。

根据字典里的定义,“吹哨人”指的是揭露一个组织内非法、不诚实,或不当行为的人。这个词起源于19世纪的警察发现罪案时吹哨子的动作,以引起民众及同事的注意。

从客观定义上来说,“吹哨人”所行之事,是将一个组织内不可告人的黑暗秘密公诸于世,或者至少通过内部渠道反映,是一种揭秘行为。

想当然,“吹哨人”会面对来自被揭秘机构的施压和打击。但同时不少国家也都出台相关规定或法令保护吹哨行为,因为这种行为能够帮助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并对相关组织有威慑作用。

中国国务院去年9月也发布相关文件,明文指出要“重奖和严格保护”举报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隐患的有功人员,强调要让“吹哨人”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在冠状病毒疫情中,不少媒体将2月6日因感染病毒离世的武汉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誉为是此次疫情中的“吹哨人”。

李文亮是最早对疫情提出警告的八人之一。2019年12月30日,他在看到一份有冠状病毒阳性的病人检测报告后,在同学微信群里发消息向同学提出预警。李文亮还特别提醒同学不要将信息外传,害怕因此惹上麻烦。

但还是有人将李文亮的警告上报给武汉公安。李文亮隔天就被传唤训诫,被指“在互联网发布不实言论”。过后,李文亮也签署训诫书,承诺停止“发表不属实言论”等行为。

李文亮是不是“吹哨人”?从行为上来说,答案是肯定的。现有的信息均显示,12月29日武汉当地已有医院注意到出现肺炎传染的情况,并上报给省、市卫健委。

湖北省和武汉官方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尤其被舆论诟病,认为他们在初期试图隐瞒疫情,耽误了控制疫情的时机。而武汉公安对李文亮的训诫,则被视为试图让“吹哨人”消声的打压。

但是从动机上来看,李文亮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吹哨人”——他的目的是向身边的朋友预警,而不是要将情况公诸于世。在这一点上,他与传统定义中的“吹哨人”存在差异。

与斯诺登、阿桑奇不同,其实李文亮是不是“吹哨人”并不重要。如果没有这次疫情,他只是武汉中心医院一名爱吃炸鸡腿的普通眼科医生,偶尔在微博上发发牢骚,转发段子。

毫无疑问,李文亮是值得被纪念的,因为他说了真话。他也值得尊敬,因为作为一名医生,他也展现了高尚的职业操守,即便感染冠状病毒,依然表示康复后自己也要投入到对抗疫情的战斗中。李文亮也是值得同情的,他因为一个“谣言”被世人所知,但他的离世却又成为更多谣言的素材和源头,掩盖了真相。

在确诊感染冠状病毒后李文亮曾表示,是否给自己平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真相比这更加重要,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声音足够多元,谎言才能得到检视,真相也将随之更为清楚。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从电影到现实”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