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刚进入第二个月,“年度汉字”就几乎毫无悬念了——疫。这一场疯狂肆掠华夏大地的2019冠状病毒疫情,已经造成中国超过4万起确诊病例及1000多人死亡(截至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此疫情颁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加坡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交通枢纽,无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境内确诊病例总数仅排在中国及日本之后,位列第三。
目前,新加坡政府已经将疾病暴发应对系统(DORSCON)升级至橙色级别。随着警戒级别的提高,极小部分国人出现了短暂的过激反应,冲入超市抢购大量的粮食及生活用品。为此,李显龙总理特别用中英巫语发表了视频讲话,呼吁国人不必恐慌,身体健康者无须佩戴口罩。他也向国人解释,如果确诊病例持续攀升且死亡率维持在低水平,轻微症状病人将在家庭诊所就医,并居家护理。
新加坡政府的表态,看似与中国“封城限行”“人人口罩”的应对迥然不同,网络上因此出现了许多质疑声音:“新加坡佛性抗疫”“下一个武汉”,众口云云。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一面之词往往更加耸人听闻,也更容易在网络世界掀起话题及传播效应。那硬币的另一面,从真实的新加坡视角应该如何解读?
新加坡只是一个城市国家,在战争或灾难面前,无法实施“放弃一城,退守腹地,以图后赢”的战略;开放型小国经济也意味着绝大部分医疗及民用物资需要依赖进口。新加坡安身立命的根本,一是高素质、团结守序的国民,二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通路及轴点。看清以上前提及要素,也就不难理解在危机面前,体现出小国软实力的新加坡答案。
首先,在严峻的疫情面前,医疗用品及设备作为战略物资,必须合理分配,谨慎使用。特别是当前全球口罩供应出现暂时“紧平衡”,更应该在不盲目浪费的情况下,保证前线医疗机构的充足供应。任何身体不适的国人,都可在遍布全城的诊所及医院网络获得口罩;政府也分发免费口罩给每一户家庭、德士及私召车司机,以备不时之需。只要保持平常心,不哄抢不囤积,医疗及生活物资都是充足的。
其次,面对问题,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这使我想起全国保家安民计划(SG Secure)的口号:不是可能,而是何时(Not If, But When)。不熟悉新加坡语境的人士,也许又会从字面上理解为“新加坡希望恐怖袭击出现”。事实上,在这片狮城土地上,从政府到国民都有最高度的居安思危意识,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安全及生存作出贡献。犯罪率低,仍需全民警戒;2019冠状病毒致死率低但传染率高,就更须在情势恶化情况下,把优势医疗资源用于救治重症及老幼。
令人欣慰的是,短暂局部的慌乱之后,新加坡又恢复到平常的秩序井然:人们正常生活,超市生活物资充足,价格稳定;学校正常上课,但取消了集会及大型活动;机构及公司正常运营,但狮城一景“有序排队”又重现江湖,那就是每一个工作人士在进入工作场所之前自觉接受体温检测。政府不实施封城,但严格执行隔离令与缺席假,紧密追踪每一个感染源及疑似病例。在手机上订阅及查询新加坡政府的官方新闻Gov.sg以了解最新的防疫资讯,也成了最新时尚。
在灾难面前,在生死面前,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凸显出个人价值的渺小与生命无常的悲凉。但只要你换一个更具正能量的视角:每个人都像一粒沙,只要团结,就能聚沙成塔,就能众志成城,去战胜疫情及困难。因此,我把这句网络流行语修改为:灾难面前的一粒粒沙,凝聚在一起,就是一座城,坚不可摧。狮城自强,天佑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