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祸论”与疫病关联的前世今生-中国讯息网

“黄祸论”与疫病关联的前世今生

作者:张云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2-09 15:38:51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扩大的情况下,中国国内和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各种对应措施,这些措施尽管级别不同,但可以理解也要尊重。非常遗憾的是,在一些国家的媒体和互联网上也出现了一些排华、辱华的言论,将疫病与中国人联系起来,这似乎又让人联想起历史上的“黄祸论”。

首先,必须指出这种带有明显种族主义色彩的言论,必须受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唾弃,与此同时,也要乐观看到“黄祸论”生存空间是可以日益被缩小的。

“黄祸论”到“恐华症”的变异

追踪溯源,“黄祸论”从一开始起源于将华人同病毒、瘟疫、传染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种族主义色彩言论。曾几何时,中国在19世纪、20世纪前期曾被贬称为“东亚病夫”,中国内乱纷争不断的照片,常常和饥荒饿殍瘟疫的图片被展示在一起,中国国家的衰落与中国人的疾病,似乎成为了一种双胞胎式样的符号,在那个时代被世界所记忆。

而这种“黄祸论”被直接投射到海外,那些漂洋过海远渡重洋到海外的早期做苦力的华人,落脚建立各地的唐人街,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早期唐人街和华人社区往往卫生状况不好,一旦发生疾病传播,无论这种疾病是不是首先源于这里,都会被怀疑甚至被直接认定是传染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祸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与疾病瘟疫的中国人(华人)叠加的结果。无论是美国的排华法案,还是其他地方的排华运动,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想法的影子。

百年沧桑之后,中国国家建设已经完全摆脱了原来的濒临解体,一盘散沙,积贫积弱的情况,今天不会再有人对于一个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说,这是一个弱国。然而“黄祸论”似乎并没有消失,而是出现了变异版本。一个发展起来的中国同世界联系的紧密程度空前强化,早期出国谋生的苦力华人已经被大量商务、留学、旅游的中国客人所取代。

然而,一旦中国出现传染性疾病,“黄祸论”者似乎还是会条件反射地将中国人看成是携带病毒者的“黄祸”。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一个世纪后变异的“黄祸论”,似乎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强大以及同世界紧密交往扩大,同样甚至会扩散更多的病毒与问题。

“黄祸论”的未来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让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黄祸论”,从根本上来说在道义上越来越无法立足。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种族主义只能导致冲突、战乱,不会解决任何问题。虽然此次疫情不少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应对和控制疫情,这与中国国内控制人员流动的措施没有本质区别。

与此相对照的是,排华辱华事件则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事情。但我们也要看到世界各国对此态度也很鲜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排华无助于对抗疫情,是愚昧,不合逻辑,很冲动的心态。日本卫生部官员在记者会上说,那些针对中国人的言论损害了中国人的人权。尽管此次应对疫情中有很多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但是将疫病与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做法,是种族主义的言行,与现代文明社会相悖,对于这一点需要有信心。

第二,从中国自身来说,也需要彻底改变极少数人的饮食卫生习惯,减少“黄祸论”的土壤空间。传染病“黄祸论”很重要的一个依据,就是中国人卫生习惯差。据报道此次病毒源于蝙蝠,而非典(沙斯)据说是果子狸,而这些动物被放在市场上出售供食用,被认为是造成新病毒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对于吃什么经常是很敏感的话题,无论是韩国人吃狗肉还是日本人吃鲸鱼肉,都被动物保护团体在国际上嗤之以鼻。然而野生动物作为食物在市场上交易的做法,加上市场本身的卫生问题的曝光,这本身与现代文明相悖,更何况造成了公共卫生问题,这样的饮食卫生习惯必须要禁止。

更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并没有这些野生动物,但极少数人的行为让全部中国人都被牵连。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的乡村的公共卫生状况,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随着国家的发展,全局性的科学卫生启蒙运动也需要提上日程,例如中国领导人积极倡导的“厕所革命”,本身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重要信号。

此次疫情引发的国际影响本身也说明了中国崛起后,无论中国发生什么,都将会对世界产生影响,疫情结束后世界仍然要同中国合作,而中国的开放的方向也不会改变。一个世纪前的“黄祸论”可以把华人隔离在唐人街,百年后的“恐华症”不可能将世界与中国隔绝。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黄祸论”与疫病关联的前世今生”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