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中国武汉暴发,真相缺席、公信丧失、机制失灵,导致疫情迅速蔓延,演变成比2003年沙斯更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风暴中心武汉犹如按下暂停键,悲悯、恐慌、无助弥漫在城市上空。中国通过极端的封城措施严防死守,但确诊和死亡病例的数字还在上升,数不尽的悲欢离合每天都在上演。瘟疫围城下的武汉在经历怎样的艰难?疫情何时能迎来拐点?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将造成怎样的重创?
“如果当初知道会这样,封城那天谁都想走。”
说完,陶倩(化名)停顿了两秒,突然在电话那头抽泣起来。
大年初一,陶倩的姑妈陶女士(46岁)莫名地发烧,此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武汉暴发已不是秘密。五天前的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出指示,要求坚决遏制疫情的蔓延势头;两天前的1月23日,1100万人口的武汉实施大规模封城。
虽然一直告诉自己不是“那个病”,但长期在医院当护工的陶女士在出租房里量完体温的那一刻,心里还是“咯噔”一下。
她没告诉在外地的丈夫和儿子,甚至没通知在武汉唯一的亲人陶倩,希望熬两天就会过去。她也清楚,武汉切断了与外界的往来,她在应城的家人很难到武汉照顾她。
陶倩得知姑妈的事已是29日晚上,当天一名好心的社区义工把乏力的陶女士送到武汉市普爱医院发热门诊,从晚上8时等到隔天凌晨4时,她总算在人山人海的医院打了针、拍了胸片。
陶倩日前通过电话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回忆:“报告上没写是那个病,医生只说了一句,情况不太好,先回家隔离。”
之后几天,陶女士的情况每况愈下,高烧、乏力、呕吐,陶倩带她跑了好几家医院,都做不了核酸检测。“我们去发热门诊,只能给打针;联系120(急救中心),120说要先有床位才能来接,但要先去排队做检测,确诊才能排床位……可是人已经等不了了。”
万般无奈下,陶倩在微博发出求助,声嘶力竭地为姑妈求一张病床。
在中国社交媒体微博的“肺炎患者求助超话”中,上千个像陶倩那样的民众,在通过互联网寻找希望,这些帖子背后是大量被疫情击垮的家庭,以及一个被混乱、焦虑和挫折围困的城市。
武汉终于被看到
去年12月,武汉首次发现新冠病毒,这座城市犹如被撕开一道口子。
疫情传播初期,当地官员淡化疫情、行动迟缓,甚至释放“不会人传人”的误导信号。在1月20日之前,武汉一直泰然自若,除了极少数从事医务工作者通过个人渠道发出预警,几乎没有人相信,传播性极强的病毒已在城市蔓延,当地政府还在举办数万人聚集的“万人宴”。
1月23日,官方宣布对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实施封城,疫情的严重性才被公众所知,但病毒早已在春运大潮下,被带到中国甚至世界各地。至此,这道口子越变越大、越来越难缝合,几乎成为难以挽回的事实。
过去两个多星期,大量援助物资涌入武汉,各地医疗团队纷纷前往当地,官方调派军队驰援,火神山、雷神山、多家方舱医院相继建成,然而超负荷运作下,武汉当地的疫情依然格外严峻。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后的第五天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谈及武汉抗疫,双眼满含泪水,称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面对不断告急的形势,有武汉网民感慨:“武汉现在就是一个巨大的笼子,封城是对外面人负责,里面的人则开启命运的随机模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受访问时形容:“这是一个理性的,实际上不亚于一场战争的处理。
“很多事情从感情的角度,很不容易,也不想看到,但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疫情下,我们应该如何做,这才是关键。”
两种说法
目前关于武汉是不是做出牺牲,或者是不是武汉殃及了全中国,两种说法都有。
杨功焕认为:“武汉人民在封城的情况下,不仅仅是不方便,而且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指责武汉给全国带来疫情,同样,武汉为疫情控制做出了牺牲也是合理的。”
记者联系上陶倩时,陶女士还在等着入院的第一步——做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命运是否允许她继续等下去还是未知。
陶倩告诉记者,要不是身边有亲人感染,亲眼看到医院的混乱,亲身经历极端无助,都不知道武汉面对的是怎样一场灾难。到今天她才明白,为何有人要在封城前的八个小时里,拼命往外跑。
她说:“真的很绝望,不能怪医院不收(病人),只怪我们身在武汉。”
专家:疫情拐点还未到来
在湖北实施大规模封城外,中国各地采取极其严厉的人流限制,以防止病毒大范围扩散,然而从数据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能在短期内迎来拐点言之过早。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7日在广州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新增确诊病例目前虽没明显增多,但并非就意味着疫情拐点已来临。
他强调,新增病例是最关键的指标,“估计疫情拐点到来还有几天,关键仍要做好早发现、早隔离”。
1月23日武汉和湖北多个城市宣布封城后,中国境内确诊病例在第二天迅速破千,随后在1月31日破万,到2月3日,累计确诊病例已超2万,并在2月6日飙升至3万1161例。
据《联合早报》计算,中国境内确诊病例破万之后的七天,平均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以逾15%的增幅持续走高。2月6日起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日增确诊病例数量还在3000例以上。
黄长彦:疫情还没到达最高峰
曾担任新加坡医药协会会长的公共卫生专科医生黄长彦受访时判断:“情况在好转之前,可能变得更糟。”
2003年沙斯期间,黄长彦也是新加坡中央医院首席运营总监。他指出,疫情数据上升可能因之前积压病例得到确诊,或是人们的意识增强,但从中国境内确诊和死亡病例过去几天增速加快看来,疫情还没到达最高峰。
目前湖北确诊病例在中国境内确诊病例中占超过六成,武汉确诊病例在湖北病例中超半数。根据中国官方数据,武汉封城前,约有500万人在不知疫情下离开武汉,外界更大的恐惧是,疫情是否会在其他地区进一步扩散。
梁卓伟团队:武汉疫情4月达顶峰
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及团队早前在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报告估算,截至农历大年初一(1月25日),武汉共有7万5000多人感染新冠病毒,并转播到广州、北京、上海等地。
该团队预计,如果病毒传播能力没减弱,武汉当地疫情4月才达到顶峰,其他城市会在随后一两周进入高峰。
杨功焕:病例上升 符合传染病发展规律
杨功焕则判断,即使控制措施到位,在大量人群感染情况下,病例还在上升符合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但湖北以外的地区确诊病例增幅趋于平缓,相信在2月中旬能降下来。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确诊病例,但多数是输入型,尚未出现广泛的社区传播。
抱最好的希望 做最坏的准备
黄长彦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是,其他国家也出现大范围社区传播,疫情演变成全球流行疾病。是否会到那个地步,取决于中国如何控制境内疫情,各国能否保持高度警惕,以及病毒是否发生变异。
他说:“如果足够幸运,中国可能在春天控制住疫情,但也可能持续到下半年。我们要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准备。”
中国经济按下暂停键 学者:影响预计远超沙斯
浙江宁波一家汽车零部件加工厂,老板张明(化名)守着空无一人的工厂焦急万分。原本2月3日就应该响起轰隆隆机车声的厂房,如今静得让人发慌,两周后要发往海外的一张订单,至今还没开始生产。
“去年汽车行业不景气,贸易战又影响出口,本来今年想大干一场,没想到遇到这样的事。”张明的语气中透出无奈。
中国各地企业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推迟开工,湖北以外第二大疫区的浙江为了防控疫情,喊停各种经济活动,大批中小企业在汹涌的疫情冲击下陷入艰难。
张明这几天四处打听,希望明天(10日)工厂的机器就能转起来,但得到的消息却不乐观。“现在只能等,没有一个官员敢拍着胸脯跟你说可以开工,这些决定都关系到乌纱帽。”
即使官方宣布可复工,工厂要恢复生产恐怕需要更长时间。张明说:“外地员工回来要先隔离,我的厂里有一个机床师傅和一个车间主管,年前返回湖北襄阳和恩施老家,一时半会儿也回不来。”
停工期间,每月4万元的厂房租金得照付,但更令张明不安的是,国外的客户可能找到替代加工厂,订单一去不复返。
受疫情影响,全球多个汽车公司已启动对中国零部件供应能力的重新评估。张明说:“我们一天不开工,客户就可能去东南亚、印度找货,一旦找到货源,就再也回不来了。”
中国消费行业全面停摆
突如其来的疫情犹如给中国经济按下暂停键,让原本已经疲弱的经济雪上加霜。
比制造业更早感受到艰难的是消费业,中国原本期望用消费支撑疲弱的经济,而疫情全面暴发后,消费陷入长时间停摆。各地关闭电影院、博物馆、主题公园等人流聚集的休闲娱乐场所,叫停春节期间的所有旅游,民众因担忧不敢外出,运输、饮食、零售等行业无一幸免。
在中国拥有400多家门店的西贝集团董事长贾国龙告诉媒体,公司2万多名员工待业,如果疫情短时间控制不住,公司现金撑不过三个月。
各国防疫措施杀伤力等同经济制裁
尽管中国官员对外强调,疫情的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而且与2003年沙斯时相比,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物质基础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但很多分析人士判断,此次疫情波及面更广、影响更大,影响超过沙斯。
世界卫生组织上月31日把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超过20家航空公司暂定或减少飞往中国的航班,多国政府从武汉撤侨,一些国际企业也宣布暂停中国业务。
有分析担忧,如果中国无法有效控制疫情,各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对中国的影响将等同于一次经济制裁。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受访时分析,有超过100例确诊病例的省市,经济规模大约占全中国74%。在湖北省以外,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疫情都比较严重,当地采取严厉防控措施,减少正常经济行为,势必对中国经济造成更大影响。
截至目前,广东和浙江的确诊病例均已破千,是湖北以外确诊病例最多的两个省份。
王军也指出,当年沙斯从大规模暴发到得到控制,前后大约一个半月,现在疫情前景难测,而且这次的防疫措施更严格。“对第一季度的打击肯定非常剧烈,比较中性的估计是影响一到两个百分点,悲观的判断是两到三个百分点。”
停止一切经济活动防控疫情的做法近乎极端,但有观点也认为,最终对经济的打击,将取决于控制疫情还需多长时间,短期的惨重冲击,能让中国尽早走出疫情,减少长期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受访时说:“首先要做的是控制疫情,该停产就应该停产,在疫情没有控制住的情况下,现在还不是谈经济的时候。”
经济学人智库预测中国今年GDP四种情境
沙斯当年拖累2003年第二季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下滑两个百分点到9%,三、四季度回升至10%,全年GDP依然增长10%。
经济学人智库近日做出四种情境预测。如果疫情乐观地在2月底结束,中国今年的GDP的增长将达5.7%;疫情3月底结束,增长会下调到5.4%。更悲观的预测是,疫情延至6月底,GDP增幅将收窄至4.5%;倘若情况再糟,官方无法在年底前抑制疫情,GDP增速将断崖式滑落到不足4.5%。
不过,对很多企业和员工而言,更大的影响也不在于经济数据下降多少,而是数字背后的就业和收入。
一名在江苏经营教育培训中心的业者受访时估算,停摆一个月,公司预计会损失数十万元。他说:“前两天,有老师忧心忡忡问我,什么时候能回来上班,否则靠每月两三千元的基本工资,已经无法支付房贷和车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