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式幼教之路-中国讯息网

新加坡式幼教之路

作者:符婉月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1-20 12:12:24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获得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硕士学位后,毅然决然放弃在国外安逸的生活,回到中国将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当人家在背后议论纷纷:“一个留学生,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时,他却不为所动,努力推广中国式的优质幼儿教育。1923年,陈鹤琴在自家客厅办起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南京鼓楼幼儿园。

20世纪初期,推行“白澳政策”的澳大利亚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边缘化被视为野蛮落后的原住民。政府以改善原住民儿童生活的名义,于1910年至1970年期间,强行将接近10万名原住民儿童从父母身边带走,安置在保育处接受白人教育,或被白人家庭收养。有些原住民儿童在这段期间遭人侵犯或被奴役。

这一代原住民,史称“失窃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这段历史已被写成一部小说,并被改编成电影《漫漫回家路》(Rabbit-proof Fence),使得这段历史公诸于世,被人瞩目。

这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令许多澳大利亚白人蒙羞,并促使他们进行深刻反思,为过去的错误对原住民进行弥补。

从幼儿教育的角度来看,澳大利亚各州现在都会明确地表达对原住民文化的尊重。许多官方文件和幼儿园的环境布置,都会刻意地采用原住民的图腾为设计概念;很多幼儿园教导原住民神话传说;在一些学术场合里,白人专家会以一段“向土地致谢”(Acknowledgement of Country)作为开场白,承认原住民在该州的土地拥有权,或承诺保障和尊重当地的原住民文化。

澳大利亚,正在摸索着走一条自己的幼教之路。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获得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硕士学位后,毅然决然放弃在国外安逸的生活,回到中国将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当人家在背后议论纷纷:“一个留学生,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时,他却不为所动,努力推广中国式的优质幼儿教育。1923年,陈鹤琴在自家客厅办起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南京鼓楼幼儿园。

中国幼教领域进行改革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推动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的发展。这几年,中国的幼教领域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部注入大量资金,以普及化城乡的幼儿教育,提升幼教的质量。教育政策不允许幼儿园小学化,禁止幼教老师在幼儿园正规地教导小学的课程。

中国,正在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条中国现代的幼教之路。

中西文化交汇的新加坡,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新加坡刚在去年大事纪念开埠200周年。多元族群和多元文化,是小岛国的最大特色。新加坡的社会环境全球-本土化(glocalised,globalised和localised的并称),国泰民安,欣欣向荣。

提供孕育多元幼教理念土壤

然而,小岛国也面临不少挑战,如:土地、海域和航空领域太小,天然资源匮乏,在东南亚周边回教大国和中美博弈的夹缝中生存,全球暖化海水上涨的威胁,加上国人渐渐丧失生存危机感和敏锐度。教育工作者须要时刻思考:我们要培育什么素质的下一代?

新加坡近年来也在积极推动幼教的改革,许多惠民政策已经陆续推行开来,并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期待教育部未来不会将幼儿教育国有化,而是能够继续提供孕育多元幼教理念的土壤,给予有心把教育办好的人士援助,让各种教育哲学和经营模式的幼儿园能够百花齐放,不被淘汰。

如果“纯正”的华德福和蒙特梭利、教会幼儿园、大型的国际幼儿园、独立经营有独特理念的小型幼儿园等等,能够与收费比较低廉的幼教主要业者、伙伴业者和教育部幼儿园,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良性竞争,对于培育拥有多元思维方式和应对能力的下一代,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可以避免新加坡人成为从小由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民族。何况,家长对于他们的孩子最宝贵的早期教育阶段,须接受哪些价值观的熏陶和栽培,应该有所选择。

新加坡,正在走一条和澳大利亚、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不一样的幼教之路。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新加坡式幼教之路”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