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词汇“鸡娃”,形容家长不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通过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推动孩子在升学的道路上努力拼搏。“鸡娃”在中国各大城市早已是普遍现象,家长在日益增大的升学压力下,集体面临势头猛烈的教育焦虑症,一边心疼孩子太累,一边不停地把孩子送到各种辅导机构,孩子“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升学巨压从幼儿园之前的早教班就已开始,舆论多年来虽持续呼吁“不要让学习太沉重”,但孩子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始终未见消减。
“孩子四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是不是不够?”
“看在哪儿,在美国够了,在中国不够。”
这是中国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的一张图片内容,简单而诙谐的问答,勾勒出中国家长们的群体焦虑——惟恐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哪怕已经身处赛道,为了不落人后,又纷纷提前开跑。
幼儿园还没放假,家在广州的张洁如已在家中醒目位置贴上孩子寒假期间的课程表。
“钢琴、舞蹈和英语是一直在上的课程,除了过年那几天,尽量不要停,孩子拼音和算术掌握得不太好,要利用寒假再给她补补课。”张洁如指着墙上的课程表,试图解释每一门课程的必要性。
张洁如的女儿小敏现在广州一家幼儿园读大班,今年秋天,她将进入小学一年级,正式开始自己的学业生涯。不过,每天赶赴各种辅导机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的滋味,这名六岁小女孩并不陌生,也从不孤单——在这些课外机构中,她总能找到自己幼儿园的小伙伴,同样是被父母送来学习课程。
“我们班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在外面学习乐器,不是钢琴,就是小提琴。他们跟我一样,也是要上很多课程的。”小敏一脸稚嫩,也一脸认真。
也许,这个六岁孩子的心目中,已认定本该如此。
小敏在辅导机构跟着外籍教师学习英语的同时,在同一座城市的番禺南沙镇,高三学生邓小宇(化名)正在一所绘画培训机构内冲刺速写、油画等课程。
邓小宇的父亲告诉《联合早报》,因为小宇的文化科目成绩不理想,在孩子从初中升入高中的时候,他们就已决定,让小宇往美术方向发展,因为拥有艺术特长的学生,高考录取分数线可以相对降低。
所幸的是,美术正好是邓小宇感兴趣的方向。学习绘画的同时,邓小宇的父亲也替他聘请了两名家庭教师,专门辅导文化课程。英语、语文是邓小宇的弱项,这让他的父亲非常着急,因为深知想要考上重点大学,“即便是特长生(具有特长的学生),文化课也绝不能拖后腿”。
“鸡娃”早已是城市普遍现象
像张洁如、邓爸爸这样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父母,中国网络有一个词汇用来形容他们的种种努力——鸡娃,意为给孩子打鸡血,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推动孩子努力拼搏。在中国各大城市,“鸡娃”早已是普遍现象,尤其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上一辈“散养”的育儿模式早已不复存在,教育焦虑呈现大幅度上升态势,广泛存在每一个中产阶层家庭中。
张洁如说:“这场竞争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不对,在幼儿园前的早教班,其实就已经在给孩子打下基础。”
中国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便描述了一名典型的“鸡娃”式中国母亲,演员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独自抚养正值高三的女儿,尽管女儿已是班里的学霸,但她仍然绷紧神经,倾注全部心力在孩子身上,替孩子制定一系列学习计划,拒绝一切可能影响学习的活动。为了不让孩子受到干扰,她在家中安装了隔音墙,后来又改成玻璃墙,以便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但她的这种高压育儿方式也令孩子不堪重负,更差点要自杀。
高端家庭更“鸡娃”
从事幼儿教育20余年、目前在广州天河区一所幼儿园担任园长的马瑞武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目前中国城市里孩子们的负荷普遍过重,往往是这一节下课后,又立即赶另一个地方的场,周末时间几乎全部耗费在各种课程上,孩子累,家长更累。
马瑞武指出,大部长家长在报班时,其实并不是跟随孩子的意愿,而是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的遗憾,比如自己没学习乐器,便寄望孩子把钢琴、小提琴学好,但一些课程可能并非孩子的兴趣所在,这时候,一些乖巧懂事的孩子担心父母不开心,不想学也硬着头皮继续,但学习效果往往一般。
马瑞武的女儿目前在广州一所小学读五年级,她同样为女儿选择了不少课外学习。在幼儿园阶段,孩子参加的兴趣课包括合唱、绘画、语言艺术、舞蹈、模特、古筝和围棋;进入小学,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后,马瑞武减掉了当中孩子不喜欢的课程,随后一直学习古筝、绘画与围棋,并且参加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的课外辅导。
像马瑞武这样具有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证书的教育从业者,尚且为孩子选择不少课外辅导课程,对于其他家长来说,能够保持淡定不“鸡娃”,无疑需要强大的内心定力。
为什么要“鸡娃”?
“报什么班”“哪个班更好”已是中国家长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你在一个中年人集中的聚会上,一时找不到聊天的突破口,那么尝试一下“如何鸡娃”,想必能打开不少人的话匣子。
为什么要“鸡娃”?张洁如说,当你眼见别人家的孩子纷纷进入不同辅导机构,并且能够取得一定学习成效,作为父母,你很难不乖乖打开钱包加入其中,更何况,鸡娃大军们都认定,“家长越不努力,孩子就越没有出路”。
知乎社区一篇文章分析说,一开始所有的娃都是“放养娃”,当中间出现一个“鸡娃”时,他的收益是巨大的,但这样就会导致有更多的“鸡娃”出现,而当所有家长都用老鹰策略(即鸡娃)的时候,就没有人再敢去使用鸽子(放养)策略了。
文章也认为,家长最后都会选择“鸡娃”,因为好大学永远是稀缺资源,只要有竞争,老鹰策略就一定是家长的首选,不可能采用鸽子策略。
教育摆脱不了竞技思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家长的“鸡娃”现象,背后更多是焦虑心态和功利的价值观,中国当前的教育价值体系与观念尚未转变,即仍是竞技化教育,希望培养“人上人”。
与此同时,各类教育机构也在不断渲染教育竞争,刺激家长的焦虑心态,于是大家纷纷争抢跑道,从幼儿便已开始比拼。
熊丙奇指出,近年来,中国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整体数量与质量较之前都有所提升,但优质教育资源毕竟有限,倘若100个人都要去争抢前10或前五,那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感永远也不可能解除。
熊丙奇说,教育关注的是个体的完善,而不是与别人的比拼;每个孩子都能有多元化发展,“输在起跑线”就不存在。中国国内近年来多有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打破单一分数评价体系的呼声,希望以此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目前看来,这一改革还比较艰难。
“鸡”还是“不鸡”?
在一个“鸡娃”家庭里,时间与精力永远不够用,当然,也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撑。张洁如算了笔账,小敏的幼儿园学费,加上课外的全外教英语班、钢琴、舞蹈等课程,一年需要10万元(人民币,下同,2万新元)左右。正在读高三的特长生邓小宇的美术课程、绘画必备工具材料、补课费用加起来,一年也需要逾10万元。
在北上广深,这只是中间数字,如果有更高“鸡娃”标准,比如要进入国际学校就读,“鸡娃”成本无疑要甩开普通中产家庭几条街。不过,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实际情形,无力或不愿支付昂贵“鸡娃”费用的父母同样有之,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自鸡”,即用自己的方式在家教育孩子。
从淡定到疯狂 从高期望值到平常心
在“鸡娃”大军中,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观点是:育儿先育己,“在鸡娃之前,先鸡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个不存在异议的美好育儿愿景是与其“鸡娃”,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鸡”,即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与积极向上的态度。
但对相当一部分家长而言,“鸡娃”不能停。熊丙奇分析,很多家长一开始其实相当理性,在孩子入读幼儿园前,看见别人“鸡娃”,心想自己绝不这样,让孩子过好自己的平凡幸福生活就好,但身处其中慢慢就变得疯狂。这一心态,在小学达到高峰,因为在这一阶段,家长认为孩子仍存在各种可能;进入高中后,“鸡娃”现象慢慢淡化,不少家长逐渐接受孩子的平凡,认清孩子无法达到自己期望值的现实。
熊丙奇也指出,不恰当的“鸡娃”伤害了很多孩子,家长也同时付出沉重代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一开始不断灌输“一定要走到前面”的思想,到后来逐渐放弃与认命,这种教育可能出现的一个糟糕结果是,孩子最终会认定自己不行,丧失自信。另外,一些中国家长的“鸡娃”方式是不断强调等级观念,告之“不好好学习就要做底层工作”,同样是错误的价值观输入。
育儿大赛场 家长孩子共成长
“没有不成才的孩子,只有不努力的父母”,因为信奉这句话,张洁如一年前卖掉家中一套房,在广州城中买了一套小面积的学区房,今年秋天,她的女儿将可进入周边的省一级小学就读。
未来一个月内,邓小宇将辗转四川、天津等地的艺术院校参加校考,他的父亲默默计算须要向单位请假的同时,在旅行网站上点击支付,订好考场所在地的酒店与往返机票。
每一个孩子都在奔赴自己的前程,而他们的父母——中国式家长们,也在前仆后继走上育儿赛场,欢笑有之,焦虑有之。这是一段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历程,但也终将是一条充满差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