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报告至少填补目前的空隙,犹如一把尺,用以衡量东南亚各国人民在特定时间段最直接的观感。
媒体中心的记者突然像是达成某种默契似的全体静了下来。
当坐在长桌前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Robert O' Brien)翻开文件夹,代特朗普总统念出他给亚细安领导的信函时,聚在大电视机前看着这一幕的媒体代表,除了本能地按下录音机之外,不是与身边的人窃窃私语,就是面面相觑。我身旁有一位日本通讯社的记者扬起了眉毛,给了个轻蔑的眼神,对我说:“Really?!”(不会吧?!)
即便觉得难以置信,去年11月于泰国暖武里府举行的亚细安—美国峰会上,确实上演了特朗普缺席、由奥布莱恩代念书信的“戏码”。奥布莱恩当时重申,“不论是在言语或行为上,美国与亚细安盟友与伙伴的关系都是如硬石般坚不可摧的”,但他应该不晓得这听在许多人耳里有多么的讽刺。
后来打电话给新闻室汇报时,记得我还跟主任转述,特朗普在信中强调,由他任命、这次以特使身份出席峰会的奥布莱恩,完全有资格和权威参与讨论美国所关注的许多课题。我当时调侃说:“奥布莱恩自己把这句话念出来太奇怪了,仿佛他还需要一种自我肯定。”
在为期三天的亚细安峰会及系列峰会上,除了关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否能如期谈成之外,大家另一聚焦点便是美国的“降级代表团”了。特朗普连副总统彭斯或国务卿蓬佩奥都不派,早在亚细安—美国峰会开场前,我们一群记者已听说一些亚细安国家领导人不会出席这场会议。
结果亚细安10国中,最后除了东道主泰国、亚细安—美国关系协调国老挝,以及下届峰会主席国越南,其余国家似为回应美国的“冷落”,都只派外长参加。区域媒体纷纷报道此事,这下让美国也尴尬了。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亚细安研究中心最近发布《东南亚态势:2020》报告,东南亚十国共1308人参与这项网上调查。调查一方面揭露,东南亚各国觉得中国在区域的政治与战略影响力已经超越美国,而在持这种看法的受调查组中,多达85%的人因此感到深层的不安与担忧;另一方面有77%的人认为,美国在特朗普领导下对东南亚的关注度减少或显著减少;近半参与调查者没有信心美国能有效扮演区域战略与安全伙伴的角色,或对此信心不足。
被美国“放鸽子”,由中国来填空。这句话即便不是本区域中美影响力消长最准确的诠释,对于过去几年采访过不同峰会的记者来说,也很可能是“峰会手记”里最直观、最精简的概括。这样的前线观察,估计多少也影响此次参与调查的政府官员与学界代表。
记得特朗普当选后不久,我在2016年采访秘鲁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时,所有焦点几乎也都放在美国领导人更替后,一个“特朗普的美国”会对地缘政治带来什么冲击?在同一场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则发表讲话,阐释了亚太发展的“中国方案”,引起高度关注。
亚细安研究中心连续第二年发表《东南亚态势》报告,这是国际上少有、聚焦亚细安国家对中美博弈观感的学术调查报告。一些人可能质疑,调查结果是否能完整代表整个亚细安对两个大国的姿态,但这份报告至少填补目前的空隙,犹如一把尺,用以衡量东南亚各国人民在特定时间段最直接的观感。
亚细安机制基本上提供成员国与伙伴国直接对话的平台。在与大国交涉时,各种心态矛盾、面子顾虑,甚至是风言风语,都可能随时左右不同国家的一举一动。
在11月的亚细安峰会上,特朗普就邀请所有亚细安国家领导人,在今年初到美国参加一场“特别峰会”,但至今我们仍不知道峰会是否真会举行。泰国前外交部长卡西(Kasit Piromya)1月16日就在《东南亚态势》报告推介会上指出,目前听闻不少东南亚国家认为特朗普诚意不足,抗拒给予正面回应;但他呼吁,亚细安这时更应该保持理性,积极采取平衡大国力量的战略,包括考虑赴华盛顿的这场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