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问大人,宝宝是怎么来的?不好意思的长辈一般会解释为:两个很相爱的人结了婚,因为很爱彼此,最后有了爱情的结晶。长大后很快就发现,婚姻与性行为不只关乎爱情。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针对25岁至34岁已婚女性的性生活,展开本地首个大规模调查,研究结果本月5日于《星期日时报》刊登后,在网上引起热议。作为29岁的新婚女性,这则新闻也深深地吸引我的眼球。
研究发现,处在黄金生育期的已婚女性,行房次数比理想中少,这严重打击了我国的生育率。研究员认为,国人在生活与工作中面对的压力与疲劳,是导致受访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生育率下降,早已被视为本地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因此相信大多数人不会对研究结果感到意外。但换个角度思考,不生育和不行房并不一定有必然的关系;在年轻人性态度越加开放、婚前性行为越加普遍的情况下,婚后行房次数不足的问题,是个值得深思的吊诡现象。除了工作压力大和疲劳以外,其中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
美国2017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研究员在1972年至2014年间,针对2万6000多名年满18岁的美国人展开全国调查,了解他们的婚姻情况和行房次数。研究员原本推测,已婚者的性生活会更活跃,但事实恰恰相反。从2004年开始,未婚者的行房次数就已赶超已婚者,这个趋势一直延续至2014年。
对保守的老一辈而言,婚姻是性行为的许可证,行房生子是婚姻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婚姻不再与性行为画上等号,性行为在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已退居次要。尽管本地缺乏类似研究,但年轻人婚姻与性爱观的颠覆,显然已形成一种趋势。
在许多年轻人的观念中,相爱不用认证、性行为不用许可;爱情只是婚姻的前提,不是结婚的动力。那为什么要结婚?在务实的本地社会里,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为了买房子、获得育儿津贴。
本地婚姻如今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年轻情侣走向婚姻,从求婚、买房、办婚礼到生育,每一步都步步为营、精打细算。近年来有好多朋友相继结婚,我们聊天时最常谈及的话题,就是打算什么时候生育。大多数人都已做好规划,打算在一两年后才生孩子。其中一个朋友更是心思缜密,她已经看准拿产假的月份,下定决心在6月“积极做人”。
对年轻夫妇、尤其是女性而言,经济能力、升迁机会、社交生活、父母的期盼、心智是否成熟,都是规划生育时重要的考量因素。对于家中有年长父母的夫妇而言,如何确保生育不打乱生活节奏,同时又能让长辈尽早抱孙,更是个必须谨慎平衡的问题。
基于现实考量,规划生育是必要的。不过,性行为本应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是一种野性的释放;在进行各种精密的人工计算过程中,我们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性爱的本质,也把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投注在它身上,间接地消磨了它本应带来的纯粹快乐。
同样的,婚姻承载了太多务实的功能,在与现实的拉锯中,消耗了其中爱情的成分。婚姻中的性行为,不再只是爱情自然的表现,而是跟着时间表走的责任履行。如同交作业一样,总让人觉得有些意兴阑珊。
该如何鼓励年轻夫妇多行房?这绝非单靠鼓励性政策就能解决的问题。或许,最好的起点是尝试在婚姻中,找回爱情的纯粹。少一点目的性,多一点随心所欲的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