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释一下,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也译为认同政治,指的是人们主要根据种族、宗教、性别、社会阶层、文化价值等共同的身份认同而参与政治活动,尤其是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按照美国政治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看法,自从新世纪以来,身份政治从左翼转向右翼,成为欧美民粹主义的主要动因,不仅加剧社会分裂,更威胁到西方社会民主制度的长治久安。
以我之见,身份政治不仅日益主导了欧美各国内政,更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推手。以过去一年影响全球经济的首要因素——美中贸易战为例,这里固然有美国精英阶层对两国经济实力消长的担虑,但是特朗普总统的做法,首先是回应支持他的低教育白人草根的反国际贸易心态,尤其是在此之前先退出奥巴马政府针对中国精心参与设计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再进一步,目前推动西方各国民粹主义的身份政治分野,大致可以归纳为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革命两大潮流中,按照教育水平和智商高低决定的输家和赢家。这些低教育低智商的输家反对自由贸易之外,更怪罪各种“非我族类”。特朗普政府的最大特色,除了发动贸易战,便是反移民和“边界墙”。
欧美身份政治的一个主要获益者是俄罗斯。一个根本原因便是在国际贸易和科技革命上,俄罗斯并不构成对欧美低教育阶层的威胁。从这个角度可以解析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总统弹劾案。
此案的主要推手,是主导美国“深层政府”(Deep State)的上层精英,仍然把俄罗斯视作主要敌手。被特朗普挟持的共和党上下,无视俄罗斯干预美国政治,反而把乌克兰看成是与美国民主党合作的阴谋谋主。无怪《经济学人》周刊感叹,普京是美国总统弹劾闹剧的最大赢家。
类似的反自贸、反移民群体推动了英国脱欧。在新近英国大选中,这一低教育蓝领阶层大批叛弃传统代表劳工阶层的工党而投靠保守党。在欧洲大陆,低教育蓝领选民也出现类似右倾化趋势。福山担心,这样的民粹主义潮流,不断腐蚀精英阶层强调坚持的普世价值体系。长此以往,西方民主制度不仅会丧失对外的道德号召力,也会逐渐失去内部凝聚力。
经济全球化停滞和倒退会减少国际合作共赢动力
更令人担心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停滞和倒退,会不断减少国际合作共赢的动力。同时,因民粹主义而高涨的狭隘民族主义,会加剧国际冲突和战争风险。
在过去一年中,因为美国的阻挠,世贸组织已经失去对贸易冲突的仲裁能力。加上美国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并且正式创建太空军,无不意味着国际武装冲突风险的上升。
不妨回顾一下,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民族主义,其实是工业化过程中,从乡村涌入城市的大量劳工的新身份认同。而作为欧盟起点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就是要以经济合作来消除国家征战的风险。
欧美之外,过去一年中的重要事态,无重要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减缓,除了贸易战的冲击,也有发展升级瓶颈因素。在政治上,最大的事件便是至今未衰的香港动乱。自从孙中山以来,香港一直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基地。例如日本投降之际,整个港九不见一面英国米字旗,而是清一色青天白日的旗。
过去一年中,虽然伊斯兰极端主义得到控制,大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毫无起色;而阿拉伯之春失败后重新建立的世俗专制,则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这种底层社会对政权和体制的不满,蔓延到伊朗主导的什叶派地区。如果穆斯林世界无法寻求有效的政治和社会体制,只会继续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下风。
此外,第三世界都受到全球经济减缓的不同程度影响,尤其是拉丁美洲地区。相比之下,非洲在经济合作上获得可观进展,包括了54个国家的《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将于2020年开始实施,成为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国家数目最大的自贸区。在美国领头大开自贸倒车之际,这是合作发展难得的可喜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