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看起来无声无息,但它却以缓慢的速度让事情坠入深渊。摆脱沉没成本以及人性在感性和理性上的纠缠,以便让投资更理智化,一直是金融界孜孜不倦的追求。
年底前,终于下决心清掉多个亏损的仓位。这些投资在五六年前买进,买后不久开始走低10%,随后继续走低10%,在股价跌破了50%之后,只好认定“长期投资做股东”,自我安慰着——反正只是账面损失,只要没卖就不算亏损,而且坚持了这么久,再坚持或许会涨回来,即使内心知道机会是多么的渺茫。
我们就是这样。一旦做了某个决定并开始有所付出的时候,往往选择义无反顾地去坚持,在心理上尝试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种效应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它是指为了避免因为损失而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非理性地沉湎于过去的付出中。
一旦陷入这种效应,人们往往不愿意接受过往的决定有误,因为人性都有自我维护、自我辩护的心理倾向;认错是需要勇气的,但我们的心理愿意相信我们的选择是对的。过去投入的时间、精力、感情,都可能成为最终是否要放弃的干扰因素。一如看了一场沉闷无比的球赛,却不愿中途离席,只是因为已经进场了,于是决定勉强看下去。
然而,盲目的坚持有时往往带来更大的损失。在商场,从来没有人看你付出过多少,只有人看你最终选的对不对——赚钱还是亏钱,无论是买卖股票,还是从事一门生意、开展一项风投、建立一个投资组合;也无论是传统的制造业还是时髦的金融科技,投错了就是投错了,结果只有唯一没有之一。而且最痛苦的不单是知道错了,而是明白的时候已经太晚。人力、资金、时间和机会成本上一步错、步步错,造成了更大的损耗和错配。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沉没成本看起来无声无息,但它却以缓慢的速度让事情坠入深渊。摆脱沉没成本以及人性在感性和理性上的纠缠,以便让投资更理智化,一直是金融界孜孜不倦的追求。
其中,量化交易(Quantitative Trading)倡导的就是以先进的数学模型替代人为的主观判断,利用电脑庞大的历史数据,海选出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大概率来制定投资方案,以减少市场起伏对投资者情绪波动的影响,避免市场在极度悲观和乐观的情况下,作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其代表人物是文艺复兴基金的创始人、著名的数学家西蒙斯。
然而,多么理智的及时止损和量化模型,也绝对不是完美的操作方案,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投资仍然无法超越人性,而只能协助减弱人性的弱点。虽然今年波涛汹涌,但2019年仍然算是个好年头,股市债市都表现亮眼;即使一向沉闷的新加坡市场,也在资金追求股息和收益的推动下节节上升,是时候重新考虑那些收藏已久却又毫无建树的仓位了。
除却金融界,沉没成本在我们生活中的踪迹也处处可寻。例如人到中年的婚姻危机,理性上双方都知道分手会更好,但感性上大多数还是会选择继续。即使知道曾经付出的深情,早已烟消云散,继续下去也不见得明天会更好,但仍然以孩子、家庭、责任、义务等等各种理由说服着自己,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自我抚慰,在患得患失中左顾右盼。
一位前辈曾说,人的一生无非是在做几件事情:生活上找对人,事业上跟对人,投资上看对市(市场);对一个——保底;错一个——遗憾;全对——阳光灿烂;全错——生不如死。
挥别过往,希望来年的我们能够拥有更多独立的思考,保持更多内心的平静。得到该得到的,放弃该放弃的,且行且珍惜,将短暂的生命挥霍到让自身更为美好的事物上。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