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在眉睫的远在天边-中国讯息网

迫在眉睫的远在天边

作者:郑景祥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12-22 13:26:15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要慎防自己变成慢火煮水的青蛙,等到水煮开时才醒觉,锅已经水深火热了。

前几天,我发现儿子任由浴室花洒的水一直开着,自己却在一旁刷牙。责问他为何浪费水,他却说要等热水器的温水到位才开始洗澡。

许多时候,方便舒适与节能减碳是呈拉锯态势的,如何选择全看个人的观念与价值取向。例如有些人虽不在房里,却习惯预先开好冷气,这样回房时马上就可享受习习凉风。

原本,这些都是个人的选择,以前这么做只须相应付出更高的水电费用就行了。然而,在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的时候,这种对价关系是否有必要重新检讨?因为相关的浪费或对环境的破坏,最终承担后果的是所有人以及子孙后代,不再是多付一些钱就能逆转或补偿的。

或许这么说有点危言耸听,但滴水穿石,气候变化不是一天造成的,而亡羊补牢也必须一点一滴持之以恒。

全国气候变化秘书处最新展开的调查显示,多达95%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有所认识。最令人感到鼓舞的是,省钱不再是他们做出改变的最主要原因,甚至愿意为此投入更高的生活成本,忍受不便。

其中忍受不便是一个关键因素。在环保和防止地球暖化这些大议题面前,一般人都会举双手赞成。但是真要个人作出牺牲,忍受生活上的不便,人们是否还会坚持贯彻呢?

最近家里换了水管和水喉,我向公用事业局要了省水配件,在家里的水龙头安装了省水纽扣,结果水量少了也慢了,让家人感到很不习惯。最后相互妥协,只在两间浴室安装,厨房的水喉因为经常得用大量的水来煮饭、洗碗、烧开水,为了不拖慢时间结果不装。

一个简单的省水配件都会引致家人不同的声音,若要全国和社会忍受不便致力于防止气候暖化,该有多困难可想而知。

这项调查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有约六成受访者坚信个人行为有助于对抗气候变化。这六成算高还是算低见仁见智,但至少还有近四成的人不怎么相信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什么。当大家信念不一,步伐不齐的时候,作出牺牲的人难免就会有“吃亏”或“被当成傻瓜”的不忿心理。

要如何说服这四成国人“勿以善小而不为”,或许是接下来我们可努力的方向。

这几天的新闻报道,气候暖化使全球多处出现极端或异常天气:澳大利亚全国平均高温连续两天破历史纪录,新南威尔士州因灾难性天气情况而颁布紧急状态令;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出现133年来最高的12月温度;美国纽约和东北遭遇雪灾。

地球已经在哀号着向我们发出求救的信号。

如果觉得这些地方离我们太遥远,邻近的区域国家印度尼西亚已经因雅加达的陆沉,在加速迁都东加里曼丹的计划;对岸马来西亚研究也显示,30年后,全马有至少九个州属的多个城市会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海水淹没。我国李显龙总理在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中郑重地提出气候变化的问题,甚至要在未来100年投入至少1000亿元来改善基础建设应对海平面上升,避免国家被淹没。

其实不必等100年,只要稍微留意,我们周边已经悄悄在起变化:本地常见的巽他果蝠已慢慢在灭绝;海军部这个月的气温一度降低到21.4摄氏度。

管理学有一种说法,企业检讨改革要在形势最好的时候进行,等到公司衰败无力的时候才被迫作出巨大调整为时已晚。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也是一样,我们要慎防自己变成慢火煮水的青蛙,等到水煮开时才醒觉,锅已经水深火热了。

另外,企业要如何平衡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执政者要如何运用有限的预算、兼顾经济发展,甚至在国际上与各国就碳排放的责任归属相互博弈等都是艰巨的挑战。

个人只能尽一己之力,在可能的情况下低碳出行、节省用水、关掉电源、减少浪费,以及栽种植物。

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话放在现今也还适用。

我想起有一晚在报馆留得比较迟,各个部门的员工都下班了,突然有一位同事绕了一圈把其他部门的电灯都关掉才过来跟我打招呼道别。虽然她关了其他所有的灯,却留了一盏希望给我。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迫在眉睫的远在天边”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