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事媒体工作,韩国电影一直是我的心头好。与浪漫基调为主的韩剧不同,韩影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而闻名于世。近期,一部名为《82年生的金智英》的电影,再次引发舆论热议。
这部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的电影,通过讲述1982年出生的金智英从小到大的遭遇,展现了韩国女性在社会中时时处处遭受的歧视和不公待遇。
金智英上中学时,有一次被小流氓骚扰,回家告诉父亲,父亲却责怪她为什么要穿短裙;到了大学,因为有过恋爱经历,被学长讽刺为“被人嚼过的口香糖”;毕业找工作,发现大公司录取男女的比例天差地别;好不容易凭实力在公司站稳脚跟,上司却把重点培养的机会给了男同事;生了孩子以后被迫成为家庭主妇,又被上班族嘲笑是靠男人养活的“妈虫”;想要复出求职,又因分身乏术而被迫放弃,还遭受婆婆的冷眼。虽然老公一直努力帮助她,但进退两难的金智英最终还是在压力下崩溃,走上了精神治疗之路。
电影没有把矛盾简单设定为好人与坏人的冲突。剧中金智英的老公非常体谅她,甚至愿意自己休育儿假好让金智英重返职场。公司里的女上司看似不近人情,实际上也有自己的苦衷;她虽然事业成功,却为自己没有经营好家庭而深深自责。就连金智英的婆婆,也并非凶神恶煞。正因为如此,才让这部电影显得格外真实,甚至让人不寒而栗。它展示出,对女性的歧视与不公,已深深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诸如受害者有罪论、性别刻板印象、职场潜规则等等,已经烙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习以为常,甚至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这部电影还巧妙地反映出,男权社会对男性也未必全是好事。金智英的丈夫本来想请育儿假,但听说另一个男同事这样做以后,回到公司便坐了冷板凳,晋升无望,自己也打了退堂鼓。当一个社会要求女人“活得像女人”时,也必然要求男人“活得像男人”,任何照顾家庭的想头,都会被认为是缺乏事业心或男子气概。可见,女权主义呼吁的应该是相互的平权,男人不是女人的敌人,而是可以争取的战友,大家共同想办法去改变刻板扭曲的性别观念。
让笔者产生最多思考的,是生育问题对女性乃至家庭的影响。金智英的命运在生完孩子后急转直下,也侧面反映出韩国少子化问题的根源,在亚洲国家具有普遍性。当今育儿成本高企,需要财力与人力兼具,普通家庭往往面对困难抉择,而常见的解决途径有三种,又各有利弊。
第一种是全职妈妈。好处在于亲子关系,但需要男性有高收入,且一旦失业将给家庭经济带来巨大风险。另外,长期内外分明的分工,也会给夫妻沟通乃至婚姻关系带来挑战。第二种是老人帮忙看护,常见于中国家庭。好处在于解放了夫妻两人,但弊端在于育儿观念的代际差异,三代人同一屋檐下的摩擦,以及对老人自身健康与晚年生活的侵蚀。第三种是职业外佣,新加坡和香港常见。优点在于其专业性和经济性,弊端在于外来者的不确定性(诸如一些虐儿案件),以及可推广性(不同国家的劳工政策、英语水平、对外来人口的接纳程度)。
世上并无十全十美的方案,但如果社会可提供的帮助更多,家庭所承担的压力就越小,金智英这样的女性悲剧也会越少。如何落实育儿假、减少职场隐性歧视、宣传平权观念、出台生育激励和补助措施等等,都是各国执政者应深入思考的。让金智英生活得更好,不仅是她自己的福祉,也会是她的老公、孩子,乃至全社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