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韩国自1992年8月24日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频繁。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韩流”风靡,在亚洲掀起一股学习韩国语的浪潮,中国很多大学迅速增设韩国语专业,两国高校间以人才培养交流为宗旨的合作项目以及文化活动也蓬勃发展。
两国青年层面的相互接触,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人文了解。以学术交流、文化传播为立足点,在促进两国友好发展的层面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下,且受韩流、留学优惠政策等诸多利好因素的驱动下,韩国成为拥有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
据2016年韩国法务部出入境年报统计,中国留学生占韩国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的61.42%。近年中韩关系受萨德等政治因素的影响,多年建立起来的关系受到冲击。特别是两国民众之间缺乏理智的宣泄行为,极大程度地破坏了彼此心目中的形象。这导致一直处于逐年攀升状态的赴韩留学生人数出现下降趋势。即便如此,根据韩国教育部统计,2018年在韩中国留学生人数占总留学生人数的48.2%,依旧是在韩外国留学生的主力军。
中韩两国得天独厚的地缘以及人文优势,为中韩留学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然而,随着留学生数量的增多、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入学门槛也逐年提高,例如,具备韩国语能力认证高级证书、雅思成绩、985工程与211工程大学教育背景等等,严格把控高学历留学生质量,吸引具备良好教育背景的人才继续深造。
高质量留学生不但可以促进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对两国学术界的共同发展也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留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重新建立两国民众之间积极健康的形象。
在韩中国留学生待解决问题
虽然与欧美国家相比,赴韩留学生无论从思维构建上,还是心理适应上都相对比较容易。绝大多数留学生以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优秀的成绩,获得了韩国校方的认可,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赴韩留学就简单容易、就是走捷径。虽然,现代科技通信产品已经大大缩小了人与人之间在空间上的距离,但是“留学”的概念,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有别于“在外地上学”。
作为远赴异国他乡的留学生,快速适应生活环境和取得学业成就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良好的环境适应力和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是留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先决条件。但是,纵观在韩中国留学生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且有待解决。
一、语言能力存在障碍,学业质量受到影响。韩国大学均设立直属语言学校,面向没有语言基础的留学生,集中教授韩国语。语言学校一年分为四个学期。学生在语言学校的学习周期为一年至二年。原则上待学生通过相应等级的韩国语能力认证后,方可申请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
但是,单纯依靠语言学校的学习强度,很难支撑大学课堂的难度。并且,韩国课堂多以小组讨论、小组发表等依托语言表达的互动形式进行。对于留学生而言,会经历一段辛苦且需要坚强毅力才能克服的过渡期。在这段时间里,受语言能力的限制,而无法和韩国学生一样顺利完成教授布置的课业,是相对普遍的现象。
对于一些内心相对脆弱的学生来说,学业自信心方面会受到打击。而这个时候周围又没有强大的约束力,有些留学生就会开始松懈、自我认同感下降。自我认同感越低,越容易放弃自我提升。在心理亚健康状态下采取逃避的方式规避问题的爆发,尽可能避免与韩国教授、韩国同学沟通,回归到让自己感觉舒适的朋友圈中。
长此以往,就造成“成绩越不理想—越丧失自信心—成绩更加不理想”的恶性循环,从而引发旷课、作业完成度低、考试成绩差,甚至被劝退等不良现象。这不但影响了自己的未来,而且也抹黑了留学生的形象。
二、环境适应力存在障碍,人际交往受到影响。对于孤身在外的留学生而言,“环境适应”不仅仅局限于对生活空间的适应,还包括对留学国家文化风俗的适应。虽然中韩两国地相近、人相亲、文相融,但是在很多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上依旧存在差异,例如,韩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等级关系”“前后辈关系”“酒桌文化”“聚会文化”等等,在校园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这些我们通过韩剧都有所了解,但是这种沁入在生活各处的文化冲突,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还是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适感。
虽然表面上和韩国同学之间可以和睦相处,但是事实上很难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恰到好处的沟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处事方式以及语言表达屏障下,深入地与韩国人建立人际关系存在不小的难度。同时,面对“生活上抱团取暖;学业上相互竞争”的本国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是轻松的事情。因此,在种种因素融合下,留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会受到冲击,社会认同感的不足,也会使留学生对所在留学国家以及切实生活环境持否定态度。
在中韩两国都以积极的态度试图改善两国关系的契机下,留学生作为衔接两国教育发展、人文交流的桥梁,如何解决留学生面临的问题;如何通过外力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环境,顺利完成学业,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建议加强留学生出国前的多方面教育。首先,接受系统语言教育夯实基础首当其冲。以留学为目的的语言学习,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语言层面。要深入到韩国文化背景、生活意识形态、社会体制制度等方面,用当地人的思维模式去想问题,才能逐步建立畅通的语言沟通。
其次,加强安全教育、加大防范意识乃重中之重。即,注意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也要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时刻维护国家形象、提防外部不良势力渗透。第三,设立心理健康疏导,提高抗压能力不容轻视。包括正面分析学生是否适合留学,是否具备抗压能力、能否独立处理留学生活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如何帮助留学生完成心理建设。健康的心理对个人而言,是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对国家而言,是展现中国青年一代精神面貌的窗口。
二、提高在韩中国留学生的入学门槛。中韩关系虽然受到萨德系统影响,赴韩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有所减少,但是这种减少只是相对而言。随着中韩经贸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英语+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增加。未来的就业前景依旧乐观,再加上前文提到的诸多有利因素,故此韩国依然是工薪阶层家庭选好的留学地。
但是,面对近几年来赴韩留学生数量攀升的形势,中韩两国有必要共同努力把“扩大数量”转变为“提高质量”。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高留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真正发挥优势,而且对中韩两国在教育交流和发展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中国留学生在韩国学校及社会当中的参与度。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诸多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留学生同韩国教授和学生的交流减少,很容易形成只有中国人在内的社会交际空间。
所以,韩国作为留学东道主国家,在为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创造机会,鼓励中国留学生参与到学校以及社会的相关事务中去。通过切实深入地与韩国人接触,认识韩国、了解韩国、融入韩国,帮助留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社会认同感、留学国家认同感。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愈发变小,国家间以人为本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日渐频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留学生这个庞大且特殊的群体,一直以来都是承载着个人理想、家庭希望、甚至国家对外形象的载体。留学期间遇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长此以往必将对两国国家产生影响。
面对近几年来赴韩留学生数量攀升的形势,中韩两国有必要共同努力把“扩大数量”转变为“提高质量”。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高留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真正发挥优势,而且对中韩两国在教育交流和发展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