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真假信息铺天盖地的网络时代,要培养起来的,应该是学生阅读时分辨与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替他们筛选或禁止他们接触具争议的内容。
不知道多少成年读者还记得自己的15岁,但最近公布的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多少勾勒出这个年龄层本地青少年的读写能力与精神面貌。
虽然媒体难免把焦点放在新加坡在国际上的排名,但评估项目可贵的地方之一,或是让人了解15岁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素质。
在本地,15岁的学生,已过了应付小六会考的“关键期”,并适应了中学多元科目的体制,可能按着兴趣在侧重理科或文科的班级修读;而参与评估的大多是中四生(还未过16岁生日),正在为年底的中四会考做准备。
从评估结果来看,这批15岁的青少年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的评估中取得佳绩。尤其是阅读,取得561分,高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平均的489分,也比2015年取得的535分理想。
我国15岁的学生,来自讲英语家庭的比率,从2015年的49%增加到2018年的57%,这为增强评估所考核的英语阅读能力提供了“先天”的条件。教育部认为,我们的教育系统同时也在学生小学时就打好了认字基础,中学的英文课程,则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技能,以及应对不同模式和内容的文本的能力。
这轮的评估侧重阅读。根据报告,2018年的阅读评估反映数码化社会阅读的特质,更加强调针对不同信息来源,学生查找、对比及融合资讯的能力,并且也按照不同作者撰写的短篇文本推出新式的习题,如网上论坛的贴文以及连接报章报道的博文等。
不过,报告也指出,PISA的结果显示,教育的提升并没跟上数码时代对阅读技能的要求;获取高分的学生比率总体而言,从2009年至今仅提升了两个百分点到9%。相较之下,我国15岁学生取得高分的比率继续居高,在阅读测试中获高分的学生占26%,是各经济体中比率最高的。
得分高意味着这些学生能理解长篇文章、处理较为抽象的概念、分辨事实与意见,具备较高层次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最近,本地一所中学所采用的中二英文读物引起争议,有组织在网上指出,书籍含污言秽语并亵渎宗教,吁请家长检查学校为孩子选择的读物。教育部回应时说,学校之所以选择此书为延伸读本,是因为它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等,并指出该文本的阅读,是在教师的密切指导下进行的。
其实,在这个真假信息铺天盖地的网络时代,要培养起来的,应该是学生阅读时分辨与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替他们筛选或禁止他们接触具争议的内容。国际阅读测试已因应时代对认知与阅读能力的要求作出调整,而测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国学生在这方面的技能,公众更应该改变思维去看待和应对。
从10年前开始参加PISA以来,可以看到新加坡学生的学习技能不断在提升。从2009年的排名前五,2012年晋升三甲,到2015年的三料第一;去年虽未能有所突破,但成绩比起很多资源更丰富的经济体更为出色。
然而,我们15岁的学生,阅读和数理能力强,却似乎也是输不起的孩子。
去年的评估报告揭露,超过七成的本地学生对失败有显著的担忧,而2015年的评估则指出本地有超过八成学生担心成绩差、76%的学生为测验感到很焦虑,比率远高于经合组织平均。或许是因为这种对失败的恐惧,造就他们在评估项目所取得的高分;但长远来说,害怕失败的心理可能阻挡他们追求理想,求新求变的勇气。
在PISA的排名,从来没有所谓输赢,也无须为名次的起落而纠结,它让参与的国家和地区从中审视自身教育系统的成效,再加以检讨、改进。
但除了接受国际排名以外,那些“不算分”的心理素质指标也应予以重视。人们可从中去了解15岁或那个年龄层的青少年,他们最在意、最害怕的事;只有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才能给予他们正向积极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