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艺导演的本地电影《热带雨》正在热播,演员杨雁雁刚凭此片夺得第56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荣誉。影片未上映时,《联合早报·交流站》就有读者投书,指这部片子散播不良意识的“师生恋”,不应该被追捧。然而,在受访时,陈哲艺则表示:“影片要探索的层次很多,不是单纯的师生恋。”他强调,在片中他也触及华文教育的传承与新马关系的课题。
让我们尝试检视这部影片的内核与肌理,有否达到导演多层次的意图?
《热带雨》是叙述来自马来西亚的华文老师阿玲,她嫁给了本地人,但结婚八年却因排卵不足导致不能生育。她想方设法注射催排卵针,尝试试管婴儿。但丈夫(李铭顺饰)却不愿配合,还在外面养小三,且有了孩子。
阿玲的教育事业也出现问题,在学校不鼓励、学生不积极学习、社会冷漠,眼看着华文渐渐面对传承的危机,结果她为一名肯学习华文的学生(许家乐饰)补习,却陷入违反道德的师生恋,一次性接触,阿玲却意外怀孕了。
一般观众可能没有太强的敏感度,能抓到导演这多层次的表达。但他对华文传承危机的碰触,他的某些隐喻式笔触,我们感受到了。
华文的传承危机,从学校不注重华文考试成绩,指对学生的升学没帮助,因而产生消极作用,到学生对华文功课敷衍了事可见一斑。阿玲特地为华文成绩差的学生补课,但学生非但不感激,老师走开时,就一哄而散,打球去了。
更深层的隐喻呢?如果那个只讲英语的校长可被视为“体制的代表”,那么,我们何妨把阿玲的丈夫视为“家里的掌权者”?他不愿与妻子配合,一起为孩子(华文)的传承而努力,却私自找小三生养(英文)这个孩子。
讽刺的是,家里唯一在华文传承方面尽了责任的人,竟是中风瘫痪不能言语的阿公。许家乐不会写“帮”,只能用汉语拼音“BANG”取代,阿公拉过他的手,在他手臂上写下“帮”这个字,是最感人,也是最佳“传承华文”的注脚。
如此看来,阿玲对学生许家乐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渐渐热爱华文,努力学习,可否当作是隐喻学生是个“传播华文种子的角色”?
影片贯穿始终,就是阿玲渴求有孩子,她的彷徨、挣扎、痛苦,可否解读为她爱华文的心愿,是与“生孩子”重叠的?华文是传承,孩子也是一种传承啊!
影片也不断重复播放关于原乡马来西亚的新闻,诸如“首相纳吉涉及一马贪污事件”“净选盟示威事件”。阿玲来自马来西亚,她理应很清楚,那里的华文处境也危机四伏,华文教育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但华人仍然坚守着60所独中,以及维护华文小学的生存与不变质。
可是阿玲应更清楚,对比新加坡,华校已走入历史,南洋大学已剩下一块牌匾。在多雨、阴霾的新加坡,华文似乎要面临“断层”的险峻处境。因而,政治再怎么混乱,贪腐、示威,当她一回到老家太平,迎接她的,却是阳光普照的大晴天——她会否留在太平,把这个“华文传承”的“种”生下来呢?
以上的解读,也许只是笔者的牵强附会。但若陈导真的有这样的隐喻,又有多少观众读懂这种“多层次”的呈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