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国加征关税的逻辑,如果美国取消全部加征的关税,中国还有可能与美国谈判吗?如果美国不保留加征的关税,中国会按照达成的协议去执行吗?按照特朗普政府说法,美国已吸取过去几届政府与中国打交道的经验教训,认定要有强制性的执行机制。
今年10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达成中美贸易谈判第一阶段协定,期待在智利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与中国领导人一起签字。智利取消APEC峰会,预期的中美贸易协定签字地点没有了。到本文截稿前,人们还在问,中美之间到底达成了协定没有?
近两个月的事实表明:签字地点是个小问题,有没有协定才是关键。再把时间倒推回去,当特朗普宣布达成首阶段协定时,中国方面始终不愿意明确表态。现在看清楚了,问题就出在这里。
当中国副总理刘鹤从美国谈判回国后,他带回的是什么成果?特朗普同意暂停原定于10月15日生效的关税上调,美国原计划在10月15日将大约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从25%上调至30%。这就是刘鹤美国之行的最大成果。中方对谈判成果这样表述:“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结束,双方在多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个“实质性进展”是什么?以后的事实表明:中美“同意共同朝最终达成协议的方向努力”,但可以继续讨价还价。11月2日起,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公开要求美国取消全部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引发美方强烈反弹。11月8日特朗普说“我还没同意取消对中国加征的关税”。12日他发出警告,如果中美达不成协议,美方将继续提高关税。
中美之间还在围绕是否取消全部加征关税争辩,这只能表明第一阶段协定没有敲定文本,双方还在继续磋商。这就解释了中方在本轮谈判后没有明确表示达成了协定的原因,中方含糊的表达为此后讨价还价铺平道路。如果刘鹤在美国期间坚持中方要求取消全部加征关税,就没有特朗普所说的第一阶段协定,也没有暂缓加征关税。
贸易战就是关税战,美国不断对中国加征关税,目的要让中国感受到关税之痛,迫使中国走到谈判桌来与美国谈判。同时美国也用关税作为中国若不执行贸易协定的惩罚手段。按照美国加征关税的逻辑,如果美国取消全部加征的关税,中国还有可能与美国谈判吗?如果美国不保留加征的关税,中国会按照达成的协议去执行吗?按照特朗普政府说法,美国已吸取过去几届政府与中国打交道的经验教训,认定要有强制性的执行机制。
如果中国坚持要美国取消全部加征关税才能达成协定,等于又从谈判进展中往回撤了。中美贸易谈判出现反复的原因,是中国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始终在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有利于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选择。反观美国,其诉求在原则上没有改变,盯住所谓的“七宗罪”不放。所以,谈不谈出中美贸易协定取决于中方的意愿,签不签字也取决于中方的决断。
中方的意愿和决断是什么?中国共产党19届四中全会公报作了回答,中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这样的原则精神下,如果中美贸易谈判中,中方不能守住三个核心关切问题之一的取消全部加征关税,怎么去向中国人民交代?怎么体现“中国之治”?更要如何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方守住三个核心关切问题是中方政治上的胜利,一年多的中美贸易战表明,贸易战在总体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是很大。中国经济下行在贸易战之前就已开始,贸易战导致了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在增加,抵消了部分损失。供应链从中国撤离,即使中美签署了贸易协议,也无法止损,撤离的供应链也不会回来了。
贸易战给中国出口造成了损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的分析,2018年上半年,中国对174个国家的出口超过美国,而美国为最大商品供应国的仅51个。这一现象被称为“中国峰值”(Peak China)。所谓中国峰值,意指2018年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商品供应国的顶峰时期。全球贸易的中国峰值将过去,2019年上半年中国作为全球主要出口国的地位受到了打击。
权衡政治上的胜利与经济上的损失,政治始终占第一位,“政治与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政治考量大于经济考量;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早已为克服贸易战给中国经济带来损失提供了最有力的制度支撑。“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由此可以判断中方对中美贸易战的意愿和决断。
一句话:中国没有按照美国诉求达成贸易协定的动力。中方有向美方示好的时候,只为了不让局势恶化。11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希望与美方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似乎中美第一阶段协定仍然是有希望的。中国没有表示,因为美国通过了香港法案,影响了中美达成贸易协定。中国对特朗普的要求是不要执行香港法案。
特朗普经常对中美贸易协定表达信心,结果被外界解读为特朗普是为了选票。特朗普为选票而要达成协定的动机是存在的,但美国经济的表现没有让特朗普迫不及待放弃谈判底线,去急于达成协定。贸易战对美国经济影响很有限,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强于早些时候的预测,达到了2.1%,美国经济扩张的基础依然稳健。
之前舆论都认为,由于特朗普政府加征中国进口商品关税,会导致圣诞购物季商品价格上涨,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零售业已将增加的成本消化,并未转嫁给消费者。美国零售分析公司Profitero在感恩节前所做的市场价格研究显示,美国零售商在圣诞购物季到来仍维持价格稳定。
美国农民是中美贸易战美方最大的受害者,但很少听到美国农民批评特朗普打贸易战的声音,相反,他们目前还很支持特朗普。今年10月底美国媒体报道说,美国农民面临艰难的经济形势,但许多美国农民说他们仍然支持特朗普。此外,12月份,美国财经媒体CNBC与在线民调公司Survey Monkey的最新民调显示,有60%的小企业主对特朗普表示支持。
中美之间都不存在急于达成贸易协定的动力,中美贸易战长期化趋势愈加明显。12月1日和12月2日,中国《环球时报》刊发几篇文章强调,如果华盛顿不承诺逐步取消加征的关税,就没有任何贸易协议。《环球时报》发出这样的声音,一定是获得了领导的指示。
美国迅速对中国的声音作出反应。12月2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表示,如果美中两国不能达成贸易协议,美国将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12月3日特朗普在伦敦表示,美中贸易谈判第一阶段协议可能要等到美国大选后完成。随后罗斯出面解释说,中方认为特朗普是出于大选的政治原因,急于在选前达成协议,因此利用这个杠杆施压特朗普达成一份糟糕协议。特朗普最新言论是要消除中方的这一杠杆。
特朗普传递的消息,让外界对中美贸易协定的希望打消了,但媒体接着又传出了好信息。12月4日路透社报道,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参与了中美贸易谈判,他最近会见了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试图帮助中美达成贸易协定。当天,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说法指出,中美双方关于取消的关税规模接近达成协议。 坏消息又来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就美国通过涉疆法案时表示,贸易谈判没有期限,中国将会采取措施予以反击。12月5日《南华早报》报道,美国对华鸽派人物、资深外交官董云裳(Susan Thornton)刚从中国回来后表示,中国的官员认为,中美贸易战有可能会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情况会变得更糟。看来贸易谈判的时刻已经过去了,至少这是她从中国人那里得到的感受。北京正在关注中美经贸关系“部分脱钩”。
中美两国日益复杂的关系给贸易谈判不断增添变数,中美贸易谈判扑朔迷离,瞬间变脸,千回百转,一分钟前后传递出的信息内容会截然相反。现在说中美贸易协定可能拖至2020年,到了2020年也许又会变卦,或许在2019年12月15日之前又会出现惊人的回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