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新闻的新生命-中国讯息网

如何塑造新闻的新生命

作者:苏蘅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12-05 09:37:11

1993年进入政大新闻系教书后,发现学院对“新闻”自有一套论述,既有实践的认知,也有理想的追求。

生于忧患,长于动乱中国的徐佳士老师曾去东北采访,后在南京报道第一届国民大会,有国大代表认为国军在东北的军事溃败是陈诚将军错误战略所致,因此主张“杀陈诚以谢国人”。徐老师据实报道,《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受到了层峰的责难与压力,但依然极力保护学生,始终没有透露新闻的作者是徐佳士。

徐老师对“新闻”的视野广阔深远,秉持人文思想和自由主义精神来办系、设课。并主张新闻系学生除了主修,还要副修。可说承袭美国新闻界的专业主义,也为台湾新闻教育的专业奠定基础。

2017年台大新闻所林照真老师寄来一篇论文,要我给些意见,题目是“政大新闻系怎么变小了?”

她说:政大传院的教育改革以三系聚合为主要目标,却因重视聚合,严重忽略新闻系的独特性,并且模糊了新闻与公关、广告应该清楚划分的界线。

她引用系友华婉伶的话说:“当面对为什么(从大学到研究所皆)念新闻”、“以后会不会当记者”“为什么想当记者”等问题时,自身的答案与立场也由自由转为犹疑、从肯定到徬徨。身为新闻系学生、或是(原本)希望未来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的学生,究竟该如何面对环境变迁,并重新想象记者角色对自身的意义?”

林照真老师的疑问:政大新闻系从台湾最主要的新闻旗舰学校,却在21世纪的新闻聚合时代,成为政大传播学院人数最小、规模最小的系,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全球“新闻”正在历经快速而巨大的改变。新闻经常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必须进行新闻室改组和工作的调整,以致当今数码媒体发生极大的变化时,新闻工作者都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并不断思考如何因应外在变化。

2017年《苹果日报》的黎智英则说,手机时代传媒的内容已落到人民的手里,个人的分享交流的过程,变成了新闻产生的过程。这过程中磨合的共鸣背后,包含了人们的感受和意思的故事,透过我们的关心,成为我们的“新闻”。

这种科技决定论和新闻工具论,弥漫台湾社会。

全球对什么是“新闻”没有共识,概念杂然纷陈。

尽管新闻学者认为新闻仍就是一种专业主义的实践,看到新闻乱象却觉得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但是市场却逐渐以黎智英现实主义的“新闻”概念为主流,这种发展和美国报业大亨赫斯特(William Hearst)买报纸和发展煽色腥新闻,有类似轨迹。

1887年赫斯特成为《旧金山考察家报》的主编,并决定在两年内,用扒粪和黄色新闻让这份报纸赚钱。为了销路,他不惜在1895年卷入委内瑞拉和英属圭亚那之争;1897年更渲染报道,鼓动甚至导演一出美国和西班牙战争的前奏曲。结果如他所愿。

赫斯特办媒体主要为政治动机。1904年他渴望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失败,后来也参选纽约市长,他在政坛发展一直不顺。直到1930年代全世界经济大萧条,被迫出售报纸,始终未放弃政治梦。

赫斯特一生与媒体和政治为伍,他对新闻充满功利心态,至今留下狼藉名声。这也让我们认清“新闻”和经济、政治、以及老板意志的关系密切,尤其现在,如果专业和功利主义冲突,退守的往往是专业主义。

台湾媒介的逆景

台湾的“新闻”一开始是由报纸来定义新闻,像西方世界一样认为新闻代表进步,是时髦产物。但是近年媒体有很大改变,新闻专业已不断向现实主义低头。

经由政经两股力量建构新的“新闻”概念,已把新闻塑造为政治化、市场化的代名词,新媒体更对新闻工作造成极大影响。

所谓“政治化”就是指政媒两者的复杂关系,如果媒体和政治更加接近,也更和公共利益断裂。这种市场和公共利益的拉扯,不但造成整个社会的焦虑不安,更让很多人忧心忡忡,对新闻专业灵魂的存亡续绝,存着深深失落感。

近年假新闻崛起,对于民众对传统媒体的信念造成莫大伤害,媒体可信度持续探底。

当今台湾政府和立委想修改一连串法律(包括刑法、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传染病防治法、证券交易法、著作权法、国家安全法、社会秩序维护法、广电法、卫广法),尤其后两者影响极大,恐怕是为言论设下天罗地网,不但将失去台湾原有的包容与多元,更可能造成一股反智逆流。

台湾媒体目前共有三个主要问题。

一、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infotainment)一词源于美国三家无线电视台的新闻部,因有线电视崛起,被分众频道抢走大量收视,电视台大量缩编新闻部人力及降低制作预算,所衍生出来的一种与娱乐内容跨界的新闻制作手法。

新闻娱乐化造成许多政治人物极力取悦媒体,例如2018年台北市长参选人吴萼洋因为在台北市长辩论会中清唱李丽芬的“爱江山更爱美人”一曲红遍大街小巷。网友争相KUSO改编,一夕爆红。

二、新闻浅薄化

现在媒体仍然维持和过去类似的形式和内容,但包括更多即时新闻和事件分析解释。

随着社会思潮和口味转变,媒体增加各类新闻。随之而来的是媒体为求快速发稿而疏于查证,新闻错误百出。

鉴于愈来愈多人把新闻当成娱乐的来源,部分媒体迎合阅听人喜爱,更重视冲突、惊讶和情感的刺激元素,他们也随网络起舞,愈不辨识镶嵌在媒体中的讯息真伪,而重视赚取网络声量。

三、新闻速食化

新闻速食化造成新闻错误百出。例如2015年台湾某记者报道了一则本土画家陈澄波画作被盗的新闻。让国人即时了解失窃案是记者天职,但却因“加入”了“陈澄波本人也很紧张”,反而贻笑大方。

2017年,台湾出现了一个名为“记者快抄”的网站,这个网站的文章内容皆取自PTT八卦版。配合乡民常揶揄“记者都从八卦版抄新闻”来讽刺新闻取材手段。

网络新闻只是速食面理论(Ramen Noodles Theory)的出现,就在反讽这种现象。

重新回顾历史,不得不让我们想到,新闻从业者从来不应该只看一时一刻的自我,而是必须在当代台湾,与不同理念的人不断对话,应该细心处理各种关心整个社会发展的论辩。

尤其在全球化的时代,知识信息不断流动,更加深人们对新闻的依赖。族群聚散、记忆重组、网络穿梭,唯有新闻才有真正关心什么是公民,什么是公共利益的位置和本质。

我认为,新闻的本质仍然存在,只要我们不要只做一个无为的业者、消费者或学者,我们应该运用一己之力,重新为新闻开展最大的公共舆论空间,这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最可贵的资产,也是我们对于所处的社会、家国最重要的贡献。

作者是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这是她获颁星云真善美传播奖“杰出贡献奖”后的发言。本文为删节版本。

我认为,新闻的本质仍然存在,只要我们不要只做一个无为的业者、消费者或学者,我们应该运用一己之力,重新为新闻开展最大的公共舆论空间,这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最可贵的资产,也是我们对于所处的社会、家国最重要的贡献。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如何塑造新闻的新生命”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