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笼的回响-中国讯息网

猫笼的回响

作者:傅丽云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12-01 18:14:11

在一个人急需援助的紧急情况下,在场的人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伸出援手的概率越低。

去年初,决定让孩子养猫,就预先买了猫粮等猫咪用品,还上网订了一个三层高的猫笼。

还记得那猫笼的大小,长78公分、宽54公分,高度也有1米37公分。当时想,猫笼方便好用,晚上睡觉时把猫咪关在里面,免得它到处走动吵到家人;若有不喜欢猫的客人来访,笼子也用得着。

对比猫儿的体积,这猫笼空间算不小了,想必能让它舒适自在。

后来向养猫多年的同事讨教,她惊讶地问:猫咪爱自由活动,买猫笼干嘛?

顿时,对自己的无知感到可笑。果然,猫笼用了两天不到,就束之高阁。

两周前,在报章上看到颜色相似的猫笼,有点熟悉,却触目惊心,悲愤万分。

那猫笼比我的小得多,长78公分、宽58公分,高70公分,却被一对年轻夫妇用来囚禁五岁幼儿。据报道男童高105公分,想象当时他被困在连我家猫儿都不住的猫笼时,身心是如何痛苦难熬?

笼里的他,若看到猫咪可以在屋里自由走动,会是如何困惑不解?

八旬老妈知道这则新闻时,也摇头感叹:孩子死得好惨啊!不论什么原因,若不要养他,就送他人吧!

另一个富爱心的朋友则说,想想小孩死了也好,不然落得终身残废,那就更可怜了。

这起谋杀案已进入司法程序,男女被告都判表罪成立,这里不便讨论。但是,不论判决如何,也无法唤回已逝的小生命。

跟很多读者一样,这起案件让我联想起今年9月,另一起骇人听闻的铁锅烧尸案。一对夫妇涉嫌于五年多前,在振瑞路租赁组屋谋杀年仅两岁半的亲生女儿。

女童遇害后,尸骸被隐藏了足足五年半。这女童如仍在世,下月开学就念二年级了。

匪夷所思的两宗命案,更因涉及孩童,引起极大回响和疑惑。被关在猫笼里的男童,没有邻居听到他的哭声吗?尸身被藏起来的女童,知道她存在的亲人,那么长时间没看到她,不会追问怀疑吗?

四名议员对女童案,通过书面在国会向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兼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李智陞提问。

李智陞答复说,涉案父母向当局谎称女童交由亲戚照顾,多年来至少有六个政府机构接触过这家人,但没有一名官员或社工怀疑孩子失踪了。

跑法庭多年,命案没少见,但对一些被杀害、被虐待或性侵的孩童,感触总是特别多。

一名重案组的高级调查人员曾说,多年来接触许多凶杀案,最让他伤感的是看到孩童的尸体,“因为我也身为人父。”

这些小学都未曾上过的孩童,不曾做过什么足以伤害他人的错事,哪个正常的成年人会狠心下手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过去的许多个案显示,对孩童下手的嫌疑犯,有的是因面对经济困境,一些则患郁抑症。

作为多数正常的人,我们能为这群受害的弱势群体(也包括老人,弱智者)做些什么?每一起施虐案曝光后,都会有人说,如果、如果有人及时伸出援手,他们或许能躲过一劫,逃出生天。

心理学说的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在人口密集的都市社会并不罕见。在一个人急需援助的紧急情况下,在场的人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伸出援手的概率越低。这情景反映到本地的组屋邻里,就是在人来人往的共用走廊上,大家都能听见的哭泣声,却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我国不乏保护弱势群体的措施。当局从2016年11月起,也展开三年的“打破沉默,阻止家暴”的宣导运动。

把一座组屋当成一间大房子吧!住户不能事事指望当局能及时干预,毕竟自家的事,自己最清楚。公众如果察觉周遭有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弱势群体,应主动扮演“第一救助者”的关键角色。

一个孩子来到这世界,来到某个家庭,并非他所能选择;而那些有所选择的父母,无论情况多么糟糕,都有责任让这个无辜的生命可以活下去。诚愿,猫笼不关猫,更不关小孩。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猫笼的回响”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