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日前在泰国进行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15个成员国已结束全部20个章节的文本谈判及所有市场准入谈判,并将启动法律文本的审核工作,准备明年签署协议。印度外交部于同晚表示,印度已将退出该协议谈判的立场告知相关各方,这一判断是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的。
中日韩+亚细安10国等相关国家于2012年11月向全世界宣布,将于2013年开始RCEP谈判,但这一谈判过程却是一波三折。2013年5月谈判如期启动,当时的目标是在2015年结束谈判签署协议。在当年8月的相关国家部长级会议上,各方同意从协定生效后10年内,将市场开放程度提升80%。但到了当年11月,结束谈判的年份已推迟至2016年。在2016年9月,各相关国家已认识到年内无望达成协议。
有了这一经历,在2017年11月各国领导人出席峰会后发表联合声明的表述是:在2018年付出更大的努力,力争达成协议。但去年11月发表的联合声明又将这一表述修改为:在2019年达成高质量的协议。
本来,这一协议包括中日韩和亚细安等16个国家,谈判涉及20个领域的关税减让。这16个国家的人口占到全球的47%,贸易额和GDP占到全球的三成。如能达成协议,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自由贸易区。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文莱已于2015年达成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目前中日韩三国也在进行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
虽然随着印度的退出,RCEP所覆盖的人口减少了一大块,但仍是该地区一项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其人口仍远远超过TPP11国,也同样明显超过日本与欧盟的经济伙伴协定(EPA)所覆盖的人口。就经济规模而言,由15国组成的RCEP同样是TPP所望尘莫及的,与日欧EPA也不相上下。在美国退出TPP后该协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凸显,这是全球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此前该协定的谈判之所以如此旷日持久,主要症结在于印度。因为印度非常担心一旦签署,中国价廉质优的制造业产品和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将对本国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去年印度对华外贸逆差达630亿美元,占其外贸逆差的三成多,对印度来说,当务之急是缩小这一逆差。印度当时同意参加这一谈判,主要是为了推动该地区的服务贸易,因为在印度看来,它的强项是IT产业,同时它也希望通过该协定增加对中东国家的出口。
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战的牵累,印度 今年第二季经济增长率下滑至5.0%,创下莫迪2014年上任以来的新低;与此同时,印度的失业率也出现攀升势头。莫迪的支持基础主要在农村,而印度农牧民强烈表示,加入该协定后可能增加农牧产品进口。此前在今年10月的地方选举中,莫迪所领导的人民党席位已出现下降态势,因此莫迪政府很难在此际做出破釜沉舟的重大举动。
虽然印度的人口超过了13亿,但印度的人均GDP仅为2000美元,在所有参加这一协定谈判的国家中,仅略高于柬埔寨和缅甸而已。所以在印度政府决定退出,印度政府内部随即对“莫迪总理的英明决定”表示了赞赏。
据印度外交部披露,在上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印期间,莫迪曾言之凿凿地对习近平表示,印度欢迎RCEP。习近平对这一姿态表示赞赏,并坚信其他成员国会充分注意到印度的相关关切。
在全球反自由贸易的逆流横行之际,除印度以外参与这一谈判的各相关国家,均以维护自由贸易这一大局为重,以不同方式为此做出了贡献。如今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优先”政策,对全球贸易的正常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这一背景下,RCEP能在年内达成协议,显然对全球贸易是一大利好。
由于印度在这一谈判过程中一再扮演了拖后腿的角色,所以一些亚细安国家屡屡表示应加快谈判进程,没必要一味迁就印度,完全可以撇开印度达成协定。如果因印度作梗而无法达成协定的话,这么多国家多年来的努力就完全付诸东流,前功尽弃了。
虽然降低关税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潮流,但印度的关税水平尤其是制造业产品的关税,却始终居高不下。以汽车为例,日本的关税为零,韩国为8%,中国是15%,泰国达到80%,而印度却高达125%。这么高的关税,哪个国家的汽车在印度市场还会有竞争力呢?
再来看看智能手机,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智能手机关税均为零,泰国也就5%,而印度仍高达20%。钢铁产品日本和韩国的关税也都是零,中国根据不同品种为3%至8%,泰国为5%,印度还是15%。
但在日本看来,如果印度退出谈判进程,无疑中国将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人口来看,中国都明显具有压倒优势,因此让印度加入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4日谈判的最后关头,安倍仍对莫迪做了劝说工作,希望莫迪能以本地区的大局为重,不要退出谈判。
明年的东亚峰会将在越南举行,日本将在与越南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继续对印度的说服工作。莫迪领导的人民党在今年5月的大选中获胜,莫迪成功连任。本来日本政府以为莫迪挟胜选之余威,在这一谈判上具有回旋余地,但看来日本政府的期望完全落空了。日本政府内部甚至有这样一种极端看法:如果印度退出,则日本也不应签署该协定。
印度工商部长对此明确表示:“如果有什么新建议能满足我们所有的要求,符合印度工业界和广大国民的利益的话,那我们就加入协定。”多边谈判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相互妥协过程,如果都像印度一样,一定要满足本国的所有要求,毫无变通余地,那不要说16个国家的多边谈判,恐怕就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谈判也谈不成。
在决定退出RCEP谈判的次日,印度工商部又披露正考虑与美国及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显然是希望以此迫使其他国家做出更多让步。
如果印度能与时俱进,逐步削减诸如智能手机等产品的关税的话,则亚太地区的相关国家之间就可望形成一个巨大的供应链。印度退出RCEP谈判,对相关国家并不会带来任何明显的损失。究竟应如何看待RCEP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印度应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