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联合早报》刊出与基础建设统筹部长兼交通部长许文远所作的专访报道,其中引述了一小段发人深省的话:许文远强调,像卫生、房屋和公共交通这类基本服务,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操作。我们不需要将这些领域国营化、不给私营机构营运,我们可以有公私混合市场,但公共部门的供应者必须是这些领域的主导者。否则,狗的尾巴(私营机构)将会摇着狗(市场),本末倒置,而政府将会追着尾巴,忙着灭火。
许文远是在2015年大选后,自动请缨出任交通部长,他也受委为基础建设统筹部长。接管交通部首两年发生了多起严重的地铁事故,民众对地铁系统的信心跌至谷底。他说,及时投入大笔资源更新较老旧系统,如今见到成效。这也是为什么地铁业者会蒙受巨额亏损,也是为什么政府投入大笔的营运津贴。
花了好几年时间,投入大笔的资金,好不容易才把“误入歧途”的地铁(更具体说是SMRT)拉回正轨。在政府部门工作41年,10年前动过一次心脏大手术,现年67岁的许文远,说出上述的话,显示心中有无限感概。而特别提到公共服务不能全交给市场操作,更是语重心长。
新加坡的巴士服务从以前的私人经营,逐渐统合为公共上市公司;1980年代开始的地铁服务很快也以上市公司的方式经营。这个经营模式维持了二三十年,最终发现是难以持久的,政府也做出了改变模式的决定。但SMRT早已受了严重内伤,以致事故频仍,最后“搞定先生”不得不亲身出马收拾残局。这是过度相信市场的惨痛教训。不能忘,不应忘!
道德规范瓦解
1980年代正是美国和英国市场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联手大力传播市场主义神话,相信市场而不是政府才是繁荣与自由的关键,于是实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私营化,放松政府管制,市场高歌猛进。直到2008年源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蹂躏全世界之后,人们才警觉,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反之,放任的市场会带来可怕的经济灾难。
里根和撒切尔夫人的小政府大市场确实刺激了经济一时的繁荣景象,但也产生了始料不及的负面后果。按照美国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说法,二三十年的市场主义不仅导致贪婪的泛滥,更可怕的是市场和市场价值观侵入了它们本不应该涉入的领域,而社会则在不知不觉间从市场经济逐渐滑入了市场社会,一个几乎样样东西都可以商品化的社会。用我们的老话来说,就是一个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社会,一切用钱来衡量,社会固有的道德规范则相继瓦解,利字摆中间,道义放两旁。
市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市场其实就是让商人做买卖,互通有无的地方。市场可大可小,从一个国家的市场,到一个地区以至全世界的市场。在市场里活动的人种类繁多,总称为商人。基本上,市场主要就是靠商人来运作的,因为市场本身并不会运作。
市场让人有互通有无的功能,每个社会都需要市场,但是,为什么市场最后会侵入它不该涉及的领域呢?这显然不是人们主观的决定,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人们进入市场万能、什么都可商品化的思维定势时,很多原本不是商品的东西也跟着商品化,也就是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而越是往这条路走,人们就会越来越相信,钱是万能的,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做交易。
什么是钱所不能买的
桑德尔在他的《什么是钱所不能买的》一书中举出了好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囚犯只要付出一定的费用,就可以提升牢房(更清洁、更安静);妇女的子宫可以出租代人怀孕产子;外来移民投资一定数额即可获得公民权;付出一定费用即可猎杀濒危犀牛;捐款多少即可让孩子进入著名大学;用钱也可以购买碳排放权利;付一定费用即可得到你的专科医生的私用手机号码;捐一定数目便可取得某某公共建筑物(如医院)的冠名权等等。
等而下之的还有:出租你的额头或身体其他部位给商家打广告,收取一定的广告费;收费试用药厂生产的新药(充当白老鼠);当雇佣兵;鼓励学生读书,每读一本书给两块钱奖励;收费替人排队;给病重老人买保险,付保费,等到他或她死掉了收取保险公司的赔偿金;当然还有卖血、卖器官等等,真是无奇不有。
当一切都可以商品化的时候,市场社会也就自然形成了。而一旦社会市场化,所有或多数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自然要分崩离析。那是美国社会的现状。最糟糕的也许是市场侵入了政治。最常见的后果是权力寻租和权钱勾结,金钱左右政治。美国总统候选人如果无法得到大财团的支持,就很难筹到所需的数以亿元计的竞选经费。
在美国,商界势力之大,已达到可以左右政治的地步,许多大财团都雇用了国会说客,专门影响国会立法。一些大财团,如烟草公司、药品公司,也通过赞助和捐款来扩大它们的影响力。美国的枪击案频发,死伤无数,但总统为了得到财雄势大的全国步枪协会的支持,死也不肯实行管控枪支的措施。美国各州相继让大麻合法化,其实也是生产大麻产品的大企业在背后翻云覆雨的结果。所以,桑德尔大声疾呼,要人们思考,什么是金钱不可买的,换言之,应该给市场画上怎样的道德底线。
“像卫生、房屋和公共交通这类基本服务,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操作”,这是许文远画下的底线。其实,新加坡政府很早就了解这一点,因此,早在1960年代就开始了居者有其屋的公共建屋计划。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则一直是遵循自由放任的市场主义。这就造就了控制房地产业的几个大商家,左右政府的房屋政策,尾巴摇着狗。
新加坡也很重商,很重市场,但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治理一个国家不能过于依赖市场,迷信市场的结果,是商人反客为主,操纵市场,甚至可能左右国政。而一旦社会市场化,道德标准沦丧,人人见利忘义,就很难再有序运作。美国毕竟像一艘航空母舰,经得起大风大浪,新加坡只是个渺小的城市国家,我们不能选择放任,不能由市场主导一切。这也就是说,政府的有形之手,始终必须控制和主导大局,尤其要管控得了市场的无形之手,贪婪之手,唯利是图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