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与新加坡看选举、置业和屋价-中国讯息网

从香港与新加坡看选举、置业和屋价

作者:林惠敏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10-31 08:59:15

没有什么比选举更能使政治精英把心思全放在对普通民众重要的事情上。

新加坡也许不是一个自由民主国家,但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这意味着其政治领导人每隔四到五年就必须接受选民的检验,并赢得他们的支持。

在我看来,选举无疑是新加坡领导人在控制屋价方面做得比香港好得多的原因。

由北京政府任命,而非通过民主选举当上香港特首的林郑月娥,只有在长达四个月的示威活动演变成暴力和破坏财产行为之后,才试图解决困扰香港多年的严重住屋短缺问题。

香港与新加坡的住屋实况

在这个双城故事中,让我们看看它们的相似之处。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总人口570万,国土面积仅720多平方公里。

香港是中国的一个城市和特别行政区,总人口750万,土地面积为1100多平方公里。

再看看它们之间的差异。

新加坡的居民人口有400万,拥屋率却高达91%。香港的拥屋率则低得多,仅有50%。

至于住房负担能力,让我们看看国际住房可负担性调查(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的结果。对八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发现,2018年最能负担得起的主要住屋市场是美国,其次是加拿大和新加坡。

Demographia报告的作者说:“香港再次成为最负担不起的地方,其中位数倍数(Median Multiple,即将一座城市的屋价中位数除以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为20.9,高于之前的19.4。”

这意味着在香港,屋价中位数是家庭收入中位数的20.9倍。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屋价中位数是家庭收入中位数的4.6倍。 

选举与屋价的关系

根据路透社的一篇报道,过去10年,香港屋价飙升逾200%,原因是住屋供应有限,以及来自中国内地买家的大量资本流入。这激怒了许多买不起房子的居民。

在一个示威地点附近,就出现了这样的涂鸦:“付7000元住在一间像牢房一样的房子,你真的以为上街的我们害怕坐牢。”

据一些人说,7000港元(约1200新元)是共居公寓内一间小房间的月租。

新加坡的屋价在过去10年里也大幅上涨,但定期举行的选举对屋价上涨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每10名新加坡人就有八人住在公共住屋或组屋。这些都是直接向政府购买的,屋主在其中居住了规定的最低年限后,就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转售。

2011年,组屋转售价格飙升了惊人的10.7%,部分原因是政府的组屋兴建计划未能跟上需求。那一年,新加坡举行了大选,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获得了自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的最低得票率。对于一个更习惯于支配地位而非失败的政党来说,更糟糕的或许是,选民将一位重要的内阁部长及其团队逐出国会。

在2011年5月选举后不久,许文远就被任命为新的国家发展部长。他迅速采取行动,将新建政府组屋的价格与公开市场的组屋转售价格脱钩。他提高了公共住屋津贴,以使更多年轻夫妇能够买得起房。

他还提高了收入上限,让更多的人可以申请购买获得津贴的政府组屋,这是17年来首次提高收入上限。从那以后,公共住屋的收入上限,以及首次购屋者和低收入购屋者的津贴均更经常地上调。

征用私人土地是为提供公共产品

香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管制远不及新加坡政府。

要了解个中原因,我们必须追溯到1966年,当时新加坡国会通过了《土地征用法令》(Land Acquisition Act)。该法令于1967年6月17日生效,赋予政府强制征地作公共发展用途的权力。它也为赔偿产业被征用的土地拥有者的数额做出了规定。

政府因此得以加快实施土地征用计划。从1959年到1984年,它征得177平方公里的土地,约占当时新加坡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一土地库存的大部分是在1967年以后获得的。

到1985年,政府已拥有新加坡76.2%的土地,是1949年31%的两倍多,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地主。

1963年至1985年间,作为公共房屋机构的建屋发展局建造了50多万个组屋单位,为新加坡80%以上的人口提供了负担得起的住屋。如今,建屋局管理的各种房型的组屋单位总数超过100万个。

这与香港的情况大不相同。在香港,房屋市场由私人发展商控制,这些房地产大亨最近被中国的政府机关谴责,说他们是在“囤积土地,收刮财富”。

2007年,在《土地征用法令》的争议平息多年后,前高级公务员严崇涛提到这个法令。他说,它所依据的原则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即“社会的更大利益必须高于个人的权利”。

他说:“如果产权是绝对的,我们的组屋市镇就不可能建成。我们称之为家园的现代新加坡,仍将是一个遍布贫民窟和沼泽的萧条小镇。《土地征用法令》是征用私人土地以发展公共基础设施的法律基础。该法令的核心原则是,所征用的私人土地只能用于明确的公共目的。在新加坡,被强制征用的私人土地是用来兴建基础设施,如道路、组屋、学校、医院和公园。整个过程是公开和透明的。”

住屋靠社会稳定保值

1984年,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在他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中指出,新加坡政府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让人民拥有自己的住屋,因此,政府计划大规模发展新镇和新住宅区。他说:“我们有重要的理由,须确保每个人拥有至少一间房屋。

“房屋属于不动产。所有的司法制度都把动产和不动产划分得很清楚。各种动产如黄金、钻石、艺术品等,可以移到国外,而且有世界市场。新加坡可能垮下来,但你的金条价格却不受影响。

“可是,你的房屋和地产价值却全靠信心、稳定、秩序和发展前景来维持。当信心动摇或社会发生混乱时,地产价格便会暴跌。为了自己切身的利益,拥有房产的人士必须确保自己的产业价值,不会因愚蠢和轻率的行动而暴跌。”

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可能还没有暴跌,但最近的事件表明,一些香港人认为,他们不会因造成严重破坏而有多大的损失。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从香港与新加坡看选举、置业和屋价”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