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200年的自然历史-中国讯息网

超过200年的自然历史

作者:刘家明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10-12 09:39:23

提起自然历史,自然就想到博物馆。新加坡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来源,就有点戏剧性了,而且还要追溯到殖民地时代。话说莱佛士爵士早在1823年就有了要在新加坡建立一座博物馆的念头,不过计划没得到支持。

一直到了1849年,当时的殖民政府收到柔佛天猛公赠送的两枚挖掘到的金币,把它们放在图书馆里展览,想不到吸引了好多人参观,才再兴起了建“博物馆”的念头。

1874年,就在现在的维多利亚剧院,我们有了一间“莱佛士图书博物馆”。到了1887年,就在史丹福路的现址,终于有了一座“博物和图书馆”了。

博物馆的出现,正赶上了欧洲各国对远东的风土民情和自然生物感到无比好奇的时代,其实伦敦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是在1881年开幕的。由于标本的收集、交换和买卖有了市场,加上小岛的热带雨林和港口等的天时、地利、人和,新加坡渐渐成为自然标本的集散地。其中知名的自然科学家如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就在本地和东南亚到处收集动植物标本研究,以支持其“自然选择”的科学理论。

华莱士家境贫寒,14岁因家贫辍学去当土地测量员,而比他大14岁的达尔文则出生在富裕人家,毕业于英国的剑桥大学。华莱士受到如达尔文等人的影响,自修自然科学和开始了收集标本的生活。1854年跟船来到新加坡,就住在友人的家(现在的武吉智马圣约瑟教堂),开始在武吉知马山的雨林采集标本。

接着的八年里他以新加坡为基地,到东南亚其他的国家寻找各类标本,做笔记的研究。当他回英国时,带走的昆虫、飞禽、爬虫、哺乳动物和贝类标本超过12万5000个之多。1858年,华莱士关于自然演进的论文,与达尔文的《天演论》一起发表,自然界的“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开始被科学界接受。

除了有关昆虫和标本,华莱士的笔记也记录一些有趣的风土民情。例如他说新加坡当时有虎患,平均每天有一个华人被虎所伤。他也喜爱榴梿,并封它为“果王”,不过他的“果后”却是橙子。新加坡其实也没忘记他,本地有路以他命名(Wallace Way),在牛奶场自然公园有一个华莱士教育馆,今年8月底,在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还竖立了华莱士和他的土著助手阿里的雕像。

由于新加坡地处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巽他大陆棚的中心,早在开埠之前,已有很多受聘委任的和业余的自然科学家在东南亚收集标本,或寄回欧洲,或绘画存稿,丰富了博物馆的收藏。例如1818年在东南亚发现的世界最大的,开花时会发出尸臭的单花植物,1819年在新加坡发现的最大的猪笼草,都是以莱佛士命名的。还有400多幅由第一任驻扎官威廉·法夸尔在马来亚收集的动植物标本的绘图等等,算起来新加坡小红点的自然历史标本的汇集和渊源,已超过了开埠的200年了。

巽他群岛是在最上一个冰河期后才形成的地形,地形的分割造成了物种的多元性。东南亚得天独厚,这样的一个小地方,却几乎住满了全球最丰富的物种。

就以新加坡来说,目前尽管我们因为城市发展,已摧毁了将近95%的雨林和60%以上的珊瑚礁,不过根据统计,我们目前还能在这里找到近4万种原生维管植物、青苔地衣苔藓、哺乳动物、飞禽、昆虫、爬虫和水鱼等;以新加坡为例子,就可以估计一下整个东南亚的物种数目之大了。

全球环境遭受破坏,气候的无常和人类毫无节制地破坏生态,世界的物种已大量地、迅速地在减少。所幸的是近年来我国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已有所提高,国家的努力也慢慢吸引了好多动物飞禽的“回归”,只可惜在全球来看毕竟是杯水车薪。

近年来,政府已致力要把“花园城市”的小国,提升到“花园里的城市”的更高境界。希望我们能继续加油努力,接下来把新加坡变成“雨林里的城市”,让更多原生物种回流,那么我们的后代就可以与实物共存,而不必靠上网看图片,或者靠虚拟科技来解读自然历史和生态了。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超过200年的自然历史”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