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uce(减少使用)、Reuse(重复使用)以及Recycle(循环使用或循环再造)即是所谓的环保3R,而在某些地区如香港及台湾则有所谓的4R,即多了Replace(替代使用)。
在应对日益严重的塑料垃圾问题上,虽然4R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公众和国家政府的视野似乎聚焦在Reduce、Replace以及Reuse的身上。欧洲议会今年3月决定从2021年起全面禁用吸管、餐具等一次性塑料制品,以减少严重污染海洋的塑料垃圾。另外,为了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售价较高但可分解的产品如甘蔗吸管、咖啡渣制成的咖啡杯逐渐获得民众青睐。
至于循环再造为何并未获得广泛关注,笔者一一浅析。
塑料种类繁多不利循环再造
塑料可以依加热后是否软化分为两种,分别是热塑性塑料及热固性塑料;热塑性塑料在加热后其成份不会有化学变化,因此可以反复的模塑。至于热固性塑料只能熔化成型一次,当受热固化定型之后,就无法再重新加热成型。
除了上述两种分类外,其他还有根据制造或是产品设计有关的特性来分类,例如产量大的通用塑料或工程塑料等。
仅是通用塑料这个类别,就涵盖许多种不同的塑料;例如,常见的外卖餐盒是用聚丙烯(polypropylene)制造,或者是经常用作玻璃替代品的亚克力。而聚乙烯(polyethylene)则用于薄膜、包装袋或者是沐浴乳、清洁剂的填装瓶。在聚乙烯中,又能按其密度和分支分类出高密度聚乙烯(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inear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以饮料瓶为例,瓶身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瓶盖是高密度聚乙烯,裹在瓶身的那层薄膜则是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仅是一个最常见的饮料瓶就包含了三个不同的塑料,要将塑料分门别类,足见循环再造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那么再试想一下,结构复杂的打印机又使用了多少个不同类别的塑料制造的呢?再者,包裹食物的保鲜膜又分成聚氯乙烯制以及聚乙烯制,这些都增加回收的难度。
回收塑料价格不高
除了种类繁多的塑料外,回收价格的低廉也增加将塑料垃圾循环再造的难度。
网上资料显示,1吨铝的交易价格约为1737美元(约2397新元);至于生产饮料瓶所需塑料的价格:苯二甲酸乙二酯的价格介于6850元至7100元人民币(约1332至1380新元);聚氯乙烯的价格介于6800元至7200元人民币(约1322至1400新元);高密度聚乙烯则是7960元至1万1500元人民币(约1548至2236新元)。从原料价格来看,铝的价格比塑料贵了7%至46%左右。
在一吨铝的价格比塑料高的情况下,铝罐子的价值肯定比饮料瓶高,进而就提高了回收的价格。这就解释了在本地社区的回收计划中,每斤铝的回收价格为何比塑料垃圾高出许多。
再者,铝罐子上仅有铝这一种材料,这和饮料瓶不一样,饮料瓶上有苯二甲酸乙二酯、高密度聚乙烯以及聚氯乙烯,需要一一分选出来,并分门别类才能进行循环再造,这个过程涉及了高昂的人工成本问题。
虽然采用先进技术可进行自动化的分选及分门别类的工作,但有报告指出,饮料瓶在回收的过程中,瓶身的薄膜是聚氯乙烯,其密度高于水,因此在回收过程所采用的沉漂分离步骤,无法百分之百地和苯二甲酸乙二酯分离开来。这将降低回收的苯二甲酸乙二酯的质量,影响回收的苯二甲酸乙二酯的价格。
为了解决目前的塑料垃圾和工业废料难题,全球政府及企业已经携手合作,共同全面禁塑,并开发塑料替代产品。不过,循环再造塑料一事,则尚未有个明确解决或合作方案,至今仍由大企业负责处理,例如威立雅环境(Veolia Environment)。
不过,当一个又一个装满循环再造塑料的集装箱,涌入并滞留在东南亚码头时,这是否已明示着企业对循环再造塑料的处理能力已经到了临界点,市场的“无形之手”已经无法自我调节及消化,急须政府出手干预。然而,全球政府现阶段是否已有解决眼下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的方案呢?
从各国政府允许塑料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来看,这意味着所在国无力或无意解决本身所制造出来的塑料垃圾,通过塑料垃圾出口,把自己产生的问题抛给另外一国,却不关心是否会对他国造成环境污染。而这个问题存在已久,也因为这样,中国过去几十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塑料垃圾进口国。去年7月,中国的一纸塑料进口禁令,彻底打乱了全球的塑料垃圾的供应链,各国回收行业不得不进行调整,也迫使各国必须严厉正视塑料垃圾问题。